功德林里“战犯四委员”有三个中将,哪一个本事最大、资格最老、被俘前带兵最多?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10-29 18:38:53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一百多名将军级战犯分为十三个学习小组,第一组组长邱行湘、第三组组长陈长捷、第八组组长郑庭笈均在第一批特赦。

1959年共特赦战犯三十三名,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有十个名额,他们就是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徐州“剿总”中将副司令杜聿明,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郑庭笈,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十二兵团第十八军中将军长杨伯涛、天津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陈长捷、第二零六师少将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邱行湘、浙西师管区中将司令兼金华城防指挥周振强、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

有人说杨伯涛是少将军长而非中将军长,但是特赦资料显示,他是中将,这可能跟当年蒋系的军衔混乱有关,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并行,要区分谁是少将谁是中将,还真不太容易。

我们仅以山东和淮海两次战役为例,就能发现蒋军“少将多如狗,中将遍地走,上将都甩手”:上将刘峙在职务上兼管山东、徐州等地战事,但是真正干活的是中将王耀武和杜聿明,王耀武和杜聿明的主要助手李仙洲、文强是中将,他们手下的兵团司令都是中将,甚至许多军长也是中将。

《特赦1959》中王耀武的小迷弟叶立三,历史原型是七十三军军长韩隽,军衔中将;在孟良崮被击毙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要没有王耀武的提携,会一直因杀妻罪在牢房啃窝窝头,王耀武当中将的时候把他捞出来当了“上校候差员”,后来居然也晋升中将,跟“王佐公”肩膀头一般齐了。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连进战犯管理所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能跟韩浚争夺“佐公第一弟”的身份了。

王耀武在蒋家王朝的地位很高,不管是骄横的张灵甫还是黄埔一期的李仙洲,对黄埔三期的王耀武都很佩服,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王耀武俨然成了“最有权”的战犯,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回忆:“学习小组长之上还有一个学习委员,直接由管理所负责人领导,王耀武就是学习委员。但他平日还是在小组内与我们一道学习,每天学习完毕,由他召集各学习组长开一次碰头会,各组长向他汇报学习情况,由他汇集以后去向管理所的领导汇报。”

沈醉对王耀武是十分佩服的:“在旧社会中的王耀武,是拔尖儿的人物,他可真有一套升官与发财的本领。他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黄埔一、二期学生中,胡宗南这样突出的人也是少数,像王耀武这样身兼一省的军事、政治要职的第三期学生,还没有第二个。”

战犯那一批特赦,跟他们的学习情况有直接关系,所以王耀武在“功德林战犯四委员”中最重要,另外三位委员,在“巡查”的时候,是要走在王耀武身后的,沈醉亲眼见过这四位委员的威风:“这四位同学来缝纫组检查,他们看了一下便问我们对学习、生活、文娱、卫生等有什么意见。杜聿明照例回答:‘都很好,没意见。’”

杜聿明被俘前,也算王耀武的“半个长官”——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和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是要归徐州“剿总”管的,杜聿明曾以上级身份到济南视察防务,还提醒王耀武注意吴化文。

进了战犯管理所,王耀武成了“第一委员”,缝纫组首任组长(功德林后来又在学习小组之外增设了劳动小组,杜聿明第一批特赦,沈醉继任组长,第二批特赦)杜聿明见了王耀武,也得老实回话。

王耀武的评语对每一位战犯同学来说都很重要,另外三位委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就是文娱委员宋希濂、卫生委员曾扩情、生活委员庞镜塘。

黄埔一期毕业,曾为蒋家十三太保的曾扩情,被俘前是川陕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国民党中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的曾扩情,他还当过成都防守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四川省地方武装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

庞镜塘是王耀武在山东的“搭档”,也就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山东省主任委员,老王管军政,老庞管党务,两人合作十分默契,就连被俘也是前后脚。

这四位委员只有庞镜塘是第二批特赦,这已经足够令其他战犯羡慕不已了:要想早点特赦,还是争取当个委员为好,当不上委员,当个学习小组或劳动小组组长,也能快些出去,比如学习小组长宋瑞珂、董益三,劳动小组长沈醉,都是第二批特赦的——沈醉和董益三都是特务出身,如果表现不好,是不可能那么早特赦的。

邱行湘的外甥黄济人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这样描述邱行湘:“邱行湘站立在与他自己过去的生命历程全然相反的一个新的起点上,给他提出了许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他感到北京战犯管理处学习小组组长的职位,就人生的价值而言,实在比国民党青年军整编二〇六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贵重得多。”

庞镜塘的军衔是什么,或者他有没有军衔,笔者没有查到,所以我们要比较“功德林战犯四委员”被俘前哪一个本事最大、资格最老、被俘前带兵最多,就只能看王耀武、宋希濂、曾扩情这三个中将了。

虽然同为中将,但是三个人的资历以及职权侧重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曾扩情1928年就挂上了中将军衔,后来因为开罪老蒋而被边缘化,成了混得第二惨的“十三太保”,最惨的酆悌当长沙警备司令的时候,因为那场大火而被老蒋下令枪决了。

曾扩情在功德林一百多个将军级战犯中,年龄可能仅次于唯一的上将王陵基,但是王陵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所以既不能当组长,更不能当委员,“况大哥”就成了资历最深的委员,笔者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黄埔学弟们称曾扩情为“况大哥”而不是“扩大哥”?

“况大哥”一直搞政训,再加上不受老蒋待见,所以他手下基本没有什么兵,在老蒋看来,他跟王耀武和宋希濂相比,在能力上也有很大差距,所以王、宋二人都是“封疆大吏”,曾扩情只是个“穷京官”——不到无人可用的时候,老蒋坚决不用曾扩情。

庞镜塘算个“文官”,曾扩情文不文武不武处境尴尬,这二位手下都没有多少“兵”,老蒋也不会真让他们打仗,但是王耀武和宋希濂谁的兵多、谁更能打,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了。

王耀武和宋希濂的军职和“领地”,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宋希濂更侧重军事,而王耀武则是“军政一把抓”。

看过《特赦1959》的读者诸君肯定还记得黄维给宋希濂挖抗,让他背诵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里面有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就是暗讽宋希濂的十四兵团十四万人全军覆没,王耀武困守济南的时候,也就十一万左右部队,看起来好像是宋希濂的兵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点:王耀武仅剩一座孤城济南之前,他的“副手老大哥”、黄埔一期的李仙洲,已经有五万多人被“抓猪”,那其实也是王耀武的部队。

这样综合比较,似乎是王耀武在能力和兵力两方面都位居“功德林四委员”之首,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是否认同这种说法?黄埔三期的王耀武和黄埔一期的宋希濂相比,谁的战功更大、更受老蒋信任和器重?

1 阅读: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