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莫迪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挺有意思。一个国家领导人,似乎别的事什么都没干,一个劲的为这个祈祷、为那个祈福。也难怪,这些天印度的三列火车相撞事故,还没过“头七”呢,转眼自家母亲河上的一座耗资百亿的新大桥又塌了。很明显,印度怎么都走不出的魔咒,依旧在发挥效果。
从目前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视频来看,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原本耗资170亿卢比,将近14亿人民币的跨恒河大桥,“阿格瓦尼-苏丹甘吉”大桥,突然倒塌。这座原本计划在今年年底完工的大桥,提前走完了“它的一生”。
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为什么呢?按照印度那边的爆料,在去年的时候,建了一半的“阿格瓦尼-苏丹甘吉”大桥就坍塌了一次。当时舆论闹了一阵,当地也没有找责任人,也没有找事故原因,反正就对外说是碰到风暴。然后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于是,在1年后,既没有风暴,又没有大雨,甚至水都没涨,结果这座桥又一次出事了。
我问了一下相关专业人士,这个从视频画面看,这个桥本身的目的,是缩短恒河两岸的通行距离,理论上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承重的问题。不过,印度人选择了一个“矮塔斜拉桥”的设计方案。这种方案,如果没有偷工减料,桥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而且建造起来还很简单。但是一旦选择了用“最经济”的方式解决材料问题,那就完蛋了。而从上一次因为风暴就垮塌的情况,再到这一次突然之间又垮了,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偷工减料”这个词。
我们在过去很多期节目中,都提到过。印度现阶段工程问题也好,军事采购问题也罢,甚至是政治问题,最大的一个“拦路虎”其实就是印度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质上是源自于没有经历过广泛的社会革命,突然独立以后,除开少了“英国总督”,其他并无变化,依旧是大地主和买办“共天下”。
由此带来的腐败和治理失能,决定了印度很多东西的“上限”。拿工人质量来说,印度人喜欢和中国比,人口更是一个印度人喜欢比较的东西,觉得中国人多,所以中国发展快。现在印度人也14亿了,然后动辄在社交媒体上吹嘘印度即将追上中国。然而印度人却从来不会思考,缺少有效的工业体系、基础教育和社会条件,印度人再多也不会变成“有效劳动力”,只能是“人道主义灾难”。
坦率的说,工程问题,各国都有,本质上贪腐问题是人性的问题,如何治理和监督才是最大的关键。而印度一旦出了什么事故,就喜欢把问题归咎于“天灾、自然环境”,却丝毫不提工程质量问题、责任问题。所以,印度一个事故死的人再多,事故再大,永远看不到“吸取教训”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大家都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搞工程,也就别指望印度能掏出什么像样的工程了,而且永远是在一个问题上循环“摔倒”,逃不出这个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