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瓦岗聚义:背叛旧主、变节者众多,仅一人可称真英雄

任婉清啊 2025-03-30 10:50:13

提起隋唐演义,人们往往会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忠肝义胆,或是“瓦岗一炉香”的兄弟情深。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小说更加复杂,也更加残酷。

刘备、关羽、张飞,与其说是“结义兄弟”,不如说是“君臣主仆”。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之上。而“瓦岗寨”的故事,则更像是一出“草台班子”的创业史,充满了人性的现实。

瓦岗寨,位于今日的河南滑县东南。在隋朝末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竟然会成为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发源地。

这支起义军的创始人,名叫翟让。

翟让,原本是东郡的一个小官吏,负责管理刑狱工作,后来因为犯了法,被判了死刑。

幸运的是,翟让在监狱里遇到了一个“贵人”。这个“贵人”,偷偷地把他给放了。翟让逃出监狱后,无处可去,就跑到瓦岗寨,落草为寇了。

刚开始的时候,翟让的队伍,只有几百人,连“农民军”都算不上,只能说是“流寇”。他们打家劫舍,抢夺过往的行人,勉强维持生计。

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加入了翟让的队伍。这两个人,一个叫单雄信,另一个叫徐世勣。

单雄信与翟让是旧相识,跟徐世勣也是同乡兼好友。

这三个人,就成了瓦岗军的“创始三元老”。翟让是“老大”,但他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都要听徐世勣的。

刚开始的时候,瓦岗军只是在瓦岗寨附近活动。徐世勣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对翟让说:“咱们不能老是在家门口抢东西,这样会得罪乡亲们的。不如咱们去宋州、郑州那边,那里离家远,而且靠近运河,可以抢劫过往的船只。”

翟让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徐世勣的建议。瓦岗军转移到了宋州、郑州一带,开始抢劫运河上的商船。

这一招,还真管用。瓦岗军的实力,迅速壮大起来。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人多了,枪多了,翟让的“野心”也大了。他开始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可以跟隋朝的军队“掰掰手腕”了。

可是,现实很快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隋朝末年,有个很厉害的将军,名叫张须陀。这人,是隋朝末年的“顶梁柱”,也是农民起义军的苦主。

张须陀带着军队,跟瓦岗军打了几仗。结果,瓦岗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差点儿就全军覆没了。

翟让这才明白,自己这“草台班子”,跟正规军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李密。

李密,出身于贵族家庭,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他本来是想在隋朝做官的,可是,隋朝的皇帝杨广,不信任他。李密一气之下,就加入了杨玄感的叛乱。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四处逃亡,最后来到了瓦岗寨。

李密的到来,给瓦岗军带来了“质”的变化。他不仅有才华,有谋略,而且还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有识之士,都慕名而来,投奔了瓦岗军。

李密到了瓦岗寨,并没有“喧宾夺主”。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有能力,但毕竟是“外来户”。要想在瓦岗军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跟翟让搞好关系。

于是,李密就对翟让“毕恭毕敬”,处处表现得很谦虚。他还把自己带来的那些人,都安排在翟让的手下。

翟让,一开始对李密也有点儿“戒心”。但是,看到李密这么“懂事”,也就慢慢地放松了警惕。

就这样,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开始参与瓦岗军的决策,甚至还掌握了瓦岗军的指挥权。

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了一支能够与隋朝军队抗衡的力量。

公元616年,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军讨伐瓦岗军。李密指挥军队大败隋军,并斩杀张须陀,瓦岗军名震天下。

李密也因此一战成名,自觉能力不如李密的翟让在不久后,主动禅位,推举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封为“魏公”,李密则任翟让为司徒。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瓦岗军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了。

翟让的心腹,有点不甘心将权力拱手让给李密。翟让毕竟是瓦岗军的“创始人”,虽然能力有限,但毕竟威望还在,只要在军中振臂一呼,收回李密的权力也并非没有可能。

李密也不是“省油的灯”,暗中观察着风吹草动,最终先一步下手,设鸿门宴除掉了翟让及其心腹,徐世勣被砍伤,被王伯当出面保下,单雄信下跪求饶,才留的一条命。

翟让的死,虽然让李密暂时掌控了瓦岗军的大权,但也给瓦岗军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那些曾经跟随翟让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心里都开始犯嘀咕了:“这李密,连自己的‘恩人’都杀,还有什么事儿是他干不出来的?”

“跟着他,能有好下场吗?”

“万一哪天,他看我不顺眼了,是不是也要把我给杀了?”

这种“疑虑”和“恐惧”,开始在瓦岗军中蔓延开来,每个人都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给杀了。这消息,传到了瓦岗寨。

李密听了,表面上“义愤填膺”,声称要为杨广报仇。他带着瓦岗军,浩浩荡荡地去讨伐宇文化及。

这一仗,瓦岗军虽然打赢了,但也是“惨胜”。瓦岗军的精锐部队,损失了大半。

“为隋炀帝报仇”,不过是李密的一个“幌子”。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为将来争夺天下做准备。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仗,竟然成了瓦岗军的“转折点”。

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战争结束后,并没有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又向瓦岗军发起了进攻,双方在邙山展开了大战。

邙山之战,是瓦岗军的最后一战。

在此战中,瓦岗军的将领们也将背叛旧主、变节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中,有的是翟让的旧部,对李密本来就不满;有的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想要另谋出路。

于是,在邙山之战中,就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瓦岗军的将领邴元真,竟然主动把洛口仓献给了王世充。

洛口仓,是瓦岗军的粮草重地。邴元真这一“反水”,等于是断了瓦岗军的“后路”。

更可气的是,他还派人给李密送信,谎称洛口仓被王世充的军队围困,让李密赶紧去救援。

李密信以为真,带着部队就去救邴元真。结果,中了王世充的埋伏。

王世充的军队,早就埋伏在半路上,等着瓦岗军“自投罗网”。

两军一交战,瓦岗军就吃了大亏。更要命的是,瓦岗军的将领单雄信、陈智略、张童仁等人,竟然在战场上主动投降了王世充。

这几个人,都是瓦岗军的“主将”。他们的“倒戈”,直接导致了瓦岗军的军心大乱,溃不成军。

李密一看这情形,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剩下的两万多人,狼狈逃窜。

邙山之战,瓦岗军几乎是“全军覆没”。除了少数几个人跟着李密逃走了,其他的将领,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要么投降。

那些被俘的将领,后来也大多投降了王世充。比如,裴仁基、秦叔宝、程咬金、裴行俨、李公逸、罗士信、周文举、王当仁、周法名、祖君彦、吴黑闼、牛进达等人。

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吴黑闼、牛进达等人,在投降王世充后不久,又主动“反水”投靠了唐朝。

魏征也投靠了唐朝,不久又劝徐世勣投靠了唐朝。

他们这样做,固然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考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们“反复无常”的本性。

在瓦岗军的众多将领中,只有一个人,始终对李密忠心耿耿。这个人,就是王伯当。

王伯当,是瓦岗军中少有的“忠义之士”。他一生只追随李密一人,从未有过二心。

在邙山之战中,王伯当奉命留守后方基地金墉城。李密兵败后,王伯当放弃金墉城,与李密会合。

李密决定投靠关中的李渊,王伯当表示愿意誓死相随。

李密降唐后,因不被李渊重用,决定造反。王伯当苦劝不成,但还是决定与李密共存亡。

李密袭取桃林县后,派人通知部将张善相出兵接应,途中被史万宝、盛彦师设伏,与王伯当双双身亡。

王伯当是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军,与李密同荣辱,始终未有二心,最后也跟李密一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可谓是忠义之士。

跟其他瓦岗军将领相比,王伯当称得上是真英雄。

0 阅读: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