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我国公立医院进口药一药难求现象充斥在我们的耳边,据上海两会期间郑民华委员针对关于公立医院集采药大幅度青睐国产仿药一事提出的看法显示,公立医院原本参照进口的国产高仿麻药对众多人们出现的反应竟然是加大用药量,思来想去,整理出三条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暗藏的玄机。
一、集采药品做法明显的是劣币驱逐良币
公立医院集采药采用的低价竞标做法目的是只让国内药企得利,注重的是低价并非药物自身的质量,这样做等同限制了患者的选择,而进口药因为原研的特点再加上关税使其价格居高不下,像辉瑞、拜耳、默沙东等外企的药与国内高仿药比较价格自然是令公立医院退而求其次。
进口药的成本原就不低,几百块一盒采购价的药加价十几二十块卖给患者显然太不符合付出比,里面有一个成本同利润同正比的说法,给进口药加价太多也不行,因为患者可以将其它渠道获得的药价与其比较,因此公立医院干脆让国内高仿药同进口原研药品以价低者入场的方式让二者去“公平”竞争,但他们却忽略了患者的想法,患者到医院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痛苦基础上将病治好,而不是被当做小白鼠。
二、医保的猫腻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进口药都不在医保报销目录之内,而有医保同没医保患者在支付医疗费时二者的差距,那中间的“差价”才是公立医院最在乎的。
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有医保的患者用同样的药企价格会更高?那么让大家买医保的意义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买几百块钱的医保去看病还得被加价之后再通过报销将加价的减免掉一部分,这不是多此一举是什么,不过怎么比较都比没买医保的花更多的钱,结论只有一个,即能纳入医保范围,有操作空间的才给予入场许可,至于没多大利润的进口药只能呵呵了。
三、关于集采过程背后又有多少“文章”?关于品控太令人唏嘘
我们都听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顾名思义,只要商品质量过硬完全不必担心其销量问题。药品可是人命关天,进口药的品质大家都信得过,所以进口药从来都不做“暗种人情”的事,但我们国内的药企自然会将人情世故做到极致,即使是质量打不赢但可用“糖衣炮弹”去获胜,但关于品控医院的想法是,一针400-500毫升某进口麻药的持续麻醉时间为60-120分钟,换作国内药同等剂量或许只能维持6-12分钟,难道不可以一针国产麻药下去4000-5000毫升?这就是院方让我们唏嘘的过人之处!
写在最后:集采药品美名其曰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外乎患者被多扎几针麻药,小编要问的是,医疗器械你能这样去比肩吗?很显然,落后并不可怕,就怕不承认不思进取才是最可悲,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听取公众的意见及时改进集采规定才是,毕竟药物不是儿戏[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