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刘姐
编辑|刘姐自媒体

谷雨一过,降雨成了不少农民朋友茶余饭后的话题。今年的雨水确实及时,对缓解旱情立下了大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雨多的地方担心田地积水影响根系呼吸,雨少的地方又怕墒情差,浇水来不及。这个“天帮忙”和“天捣乱”的矛盾,让不少人心里直打鼓。
其实,谷雨降雨确实是个好兆头。充足的水分给正处挑旗抽穗期的小麦带来了“生命之泉”,为后期高产奠定了基础。但别忘了,天公不作美的时候也常有发生。有的地方降雨过多,田里“湿得发泡”,不但让小麦根系缺氧,还可能引发病害;而另一些地方干得“地皮都裂了”,缺水的小麦难以正常抽穗。两种极端情况都让农民发愁。
面对这样的不确定天气,农民们要做到“心里有数、手里有活”。降雨多的地方要及时排水,避免田地积水;降雨少的地方不能等天降甘霖,该浇就浇。谷雨的雨水确实宝贵,但如何管理好田间墒情,直接决定了今年小麦的成败。接下来的几天,科学用水、精准管理,才能把握住这场雨水带来的“增产机遇”。

暖冬过后,今年的田间病虫害来势汹汹。蚜虫早早现身,不少地块还冒出了白粉病的影子。这些“小敌人”看似不起眼,却能在关键时刻左右小麦产量的高低。尤其是蚜虫,一旦侵染到茎秆,便无药可救,甚至导致整片麦田绝收。
有人会疑惑:病虫害没大面积爆发,提前用药是不是太浪费?事实上,等待病害“登门”再出手,往往为时已晚。当前小麦正值挑旗期,叶片吸收传导能力最强。此时使用内吸性药剂,不仅能让叶片完全吸收药效,还能有效阻止病菌孢子侵入。相比病虫害肆虐后的补救,提前预防反而更省钱省力。

为确保用药效果,建议选用高效、低毒的内吸性药剂,并结合天气条件合理喷洒。这不仅保护了小麦的“生命线”,也为接下来的扬花灌浆打下坚实基础。守住了水分与健康,下一步便是为营养储备出谋划策,助力丰产丰收!
抓紧浇水:如何掌握最佳时机?正值小麦挑旗抽穗期,田间水分的供给可谓“救命稻草”。这个阶段,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支持根系发育,根系越发达,小麦越能扛住后期的风吹雨打。但问题来了:没下雨的地方该不该提前浇?浇了之后万一天降甘霖,会不会白费力气?这些都让农民犯难。
其实,抽穗期浇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此时根系是小麦“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抓紧供水能促使根系继续深扎,不仅提升养分吸收能力,还能增强抗逆性。相比之下,扬花期后再浇水,不仅对养根无益,甚至可能因为根系衰退造成缺氧窒息,得不偿失。

面对未降雨地区的浇水难题,专家建议不要等雨。只要墒情不足,就应该“先下手为强”。掌握好浇水时间,确保在扬花之前完成,既能保障水分供应,又能规避积水风险。如果浇水后恰好来场“及时雨”,更是双保险,让田间墒情稳稳在线。
展望丰产:管理效果直接影响收成当管理措施到位,小麦田间绿意盎然,颗粒饱满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但这份丰收的期待背后,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精细的投入。从浇水到病虫害预防,再到叶面肥喷施,每一步都是对小麦成长的加持,也是对丰产的保障。尤其是叶面肥,能在灌浆期为小麦补充“最后一公里”的营养,让颗粒更加饱满坚实。
然而,许多农民也在为投入成本头疼。提前用药、施肥和水管理虽然效果显著,但花费的确不小。那么,眼下这笔“额外开销”究竟值不值得?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不仅提升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还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高质量的小麦更受收购商青睐,价格自然也会随之上涨,回报远远超出预期。

短期的“多花钱”与长期的“多收益”之间,总有一条平衡线需要农民去把握。与其冒着后期病虫害、干旱等风险,不如趁眼下管理得力,确保丰收在望。这不仅是对一季辛劳的回报,也为下一步农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