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996年—1066年5月14日),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其人生轨迹贯穿宋仁宗、英宗两朝,以状元之才入仕,宦海沉浮四十余载,终成一代名臣。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以进士第一的殊荣开启仕途,次年即获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反对废黜郭皇后事件,率群臣伏阙抗争未果,被罚金示惩。此后仕途几经波折:景祐元年(1034年)执掌礼部贡举,又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审刑院主管等要职。宝元元年(1038年),因政敌李淑以"宋郊"之名犯皇室忌讳进谗,遂改名庠,字公序,更显其处世智慧。

庆历年间,宋庠卷入宰相吕夷简的政治博弈,外放扬州、郓州等地任职,展现出卓越的地方治理才能。嘉祐三年(1058年)受封莒国公,英宗即位后改封郑国公,晚年以司空之衔致仕。其政治生涯历经中央要职与地方大员多重历练,最终以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画上句点。

文学领域,宋庠与胞弟宋祁并称"二宋",兄弟早年共赋《落花》诗,文采斐然传诵一时。其诗承李商隐遗风,属西昆体流派,诗作典雅精工,名句迭出;文章则以馆阁代笔见长,风格温润瑰丽,彰显深厚学养。学术方面,他精于文献校雠,曾手校《国语》并撰《国语补音》三卷传世,另有《掖垣丛志》《纪年通谱》等十余卷著述,惜多数文集四十卷已散佚。
纵观其一生,宋庠既具直言敢谏的文人风骨,又有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更以"读书至老不倦"的治学精神垂范后世。从布衣书生到位极人臣,始终保持着文人的精神底色,在北宋政坛与文坛皆留下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