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收藏行家老刘(化名)以11800元购得两枚自称家传的“咸丰重宝”,实为几元赝品。他起诉卖家遭法院驳回。古玩交易中的眼力与风险,如何平衡成疑问。
2022年9月,王某(化名),奉化古玩商,通过社交平台向老刘展示了一枚“咸丰重宝”钱币的照片。
王某表示,这批古币是朋友委托寄卖的,但对于其真伪,他无法确定。
老刘依据丰富的收藏经验,判断钱币状态良好,随即支付7500元给王某,请求其保留货物。
一周后,王某再次向老刘推介一枚“咸丰重宝”,称此币为从村民家中获取的传世古物。
老刘审视照片后答复:钱币本身无碍,包浆乃人为做旧,确是古物。接着,他转账4300元,购入了这两枚古币。
老刘收古币后请专业机构鉴定,发现均为新工艺仿制品。他愤而起诉王某,以重大误解为由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还11800元购买款。
庭审中,王某展示了与老刘的聊天记录全貌,证实未保证古币为真,照片亦无修改。他强调,老刘在真伪不明时自愿转账,此系双方自主交易。
本案争议核心为:古玩交易中,“重大误解”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民法典》规定,因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然而,古玩交易具有特殊性,行为人在此类交易中撤销权的行使或受限。
古玩交易遵循行业惯例:买卖凭眼力,真假自担。除非卖家保真承诺,否则买家需依靠个人经验和判断力来承担鉴别真伪的风险。
本案中,王某持谨慎态度,对古币真伪表示不确定。资深藏友老刘仅凭照片判断并支付全款,未履行审慎交易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卖家若误导古玩年代、材质以促成交易,影响买家合同意愿,则构成重大误解。然而,本案并未出现此类情况。
最终,法院未支持老刘的诉讼请求。老刘提出再审申请,但法院再次驳回,维持原判。
对于案件,应基于事实与法律进行客观分析,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确保判断公正合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
网友们称:“这教训惨痛,古玩行业风险大,行家亦失手,普通人更需谨慎。仅凭照片就全款购买,此人勇气可嘉,但实属冒险。”
关于此事,各位有何见解?请在评论区留言,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