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升海外飘摇几十年,临终遗愿:若有可能,将我的骨灰运回湖南

百态人间录啊 2024-12-11 17:49:47

在20世纪初的湖南,萧子升曾和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共同开启了一段游学之旅,探寻中国的无限可能。

他们以诗换饭,以文化的力量解决行路的艰辛,这段旅程不仅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更是深化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这两位原本亲密无间的好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

曾与毛主席肩并肩探索中国乡土的萧子升,最终漂泊海外直到1976年生命的尽头,临终只有一个遗愿——希望自己的骨灰能运回湖南。

这个似乎有着无限遗憾的愿望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心酸?

与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旅

1917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前,那会儿的毛泽东和他的好兄弟萧子升,一起踏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学之旅。

现在人可能想象不到,那时候的游学,可不是现在出个门就能开车飞机随便哪儿都能去的轻松活儿,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乞”游学,可谓是颇有趣味也充满挑战。

最开始引发这次游学的不仅仅是毛泽东内心对于更广阔世界的向往,更有一种对学习的新认知。

他认为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可不够,真正的学问需要结合社会实践,这种想法可谓是颇为超前。

于是在1917年,也就是他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他和萧子升决定带着雨伞和文房四宝,踏上了这段新奇的旅程。

他们身无分文,穿的是褴褛的衣服,赤脚草鞋,从长沙开始,走过了好几个县城和乡村。

这一路上,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真切地看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民间的苦楚,同时也不忘用文才赚取路费。

难以想象,两个学生背包里没啥银两,每到一处看到学校、商户或是住宅,就写上一副对联,期待人家能给点儿馈赠。

不过真实情况是,“以字换饭”这件事,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好在他们文才横溢,总算是没饿肚子。

特别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一次他们找到了一位名叫刘氏的翰林,这位刘翰林比较有名,尤其爱好文学。于是,两人决定用诗歌来赢得这位翰林的欢心。

他们合作写了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不仅表达了对刘氏的敬仰,同时也巧妙地透露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果不其然,刘氏不仅招待了他们,还赠送了些许铜板以示友好。

但游学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安化县城,他们两次尝试拜访一位老学者夏默庵却门前冷落。不过毛泽东不泄气,接连尝试第三次终于成功。

夏默庵最后给了俩人一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虽然这之后的细节没多提,但可以想见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位学者的认可。

萧子升海外漂泊

他们是一起经历了求学苦旅的伙伴,他们共同的经历铸就了一段特殊的友谊,只不过这段游学之旅结束后,两人的命运路径开始出现分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奔波,萧子升也不例外,但他的选择让他的生命轨迹添加了一段异国他乡的经历。

萧子升离开中国,踏上海外漂泊的道路,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各种各样。

一方面可能是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对新知识的追求不曾停歇;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时代动荡、国内局势不稳的无奈逃避。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萧子升的海外生活是一段艰难的探索和成长。在异国他乡,他不仅要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的问题,最难过的事还要面对生存的压力和孤独感。

海外生活的艰难让萧子升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但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

晚年的萧子升,尽管远离故土,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始终如一。

年轻时与毛泽东一同在家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游学经历,那段求学的艰苦与快乐,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记忆。

生活在外国的萧子升,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那段旅途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毛泽东共同度过的日子成为了他最宝贵的回忆。

随着年岁增长,这份对故土的怀念变得更加强烈,他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梦回故乡,梦见那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溪流,还有那位年轻时的挚友毛泽东。

能够回到他深爱的故土成了他内心深处最沉重的执念,在他的心中,无论世界多么精彩,都无法比拟家乡的那份纯真和宁静。

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被带回中国,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让他的灵魂与家乡的山山水水永远相依。

这个遗愿表达了萧子升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也映射出那个时代无数漂泊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那是对根的渴望,对归宿的追求。

骨灰归故里:萧子升的最后归宿

在萧子升的生命临近尽头时,他把自己内心深处执着的心愿和盘托出,将其都托付给了身边的人。

他临终前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被带回他的故乡湖南。

正如许多漂泊在外的人一样,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变迁,归心似箭,总想着终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根,回到那个让他热泪盈眶的地方。

然而,将萧子升的骨灰运回湖南的过程并不顺利,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毕竟距离遥远加上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并不发达,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当时的政治环境也给这个任务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

好在这一切困难最终都被一一克服,萧子升的骨灰最终平安抵达了湖南。

萧子升的人生和他与毛泽东之间深厚的友谊,是值得回顾和评价的宝贵财富。虽然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萧子升远离故土,但他的心始终与湖南相连。

他与毛泽东的友情,从青年时期共同的“行乞”游学,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记着回归故里,这段友谊贯穿了萧子升一生的起起落落,见证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萧子升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也是一生执着于理想和对友情的坚守。

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真挚的友情能够如何成为最坚强的支持,无论是在他们年轻时一同探索世界、分享理想,还是在彼此人生道路分岔之后仍保持的深厚情谊,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参考资料:

留法百年——人民网.2019-05-07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游学[J].百年潮,2015,(04):71.

谢秉忠. 《伟人情怀 毛泽东与湘乡》. 2004年: 第107页.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