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窒息的家庭: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尝到了权力的味道

互联网嘴哥 2024-11-18 10:53:25

互联网嘴哥(---)——关注嘴哥,学习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点击标题下蓝字“互联网嘴哥”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

知名博主@王博文,他有一位相识多年的博士好友。

这位博士的家长对他的管束极为严格,从拿筷子的方式到购买衣物的款式,无不依照父母的指示和喜好行事。

读书时期,他的母亲会撕毁他的课外读物,翻查他的抽屉,偷阅他的日记,进入他的房间从不敲门。

当他取得了一些成绩时,父母便对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还喜欢拿他的不足之处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

对他的要求始终严格,而对自己则过于放纵。下班回家后,他们便躺床上玩手机、看电视,每月仅靠几千元工资度日。

直到30岁,博士被确诊患有癌症。在得知自己患病的那一刻,他竟然长舒了一口气,认为这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父母,他们自身平凡无奇,却在孩子身上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从此沉迷于控制。

这样的家庭,注定的命运只能是悲剧一场。

01

观看了那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片《脐带》,短短6分钟的视频却蕴含了深刻的寓意。

在孩子降临后,母亲不舍得让医生剪断脐带,选择保留这根脐带,以便随时掌控孩子。

孩子无论在泥潭中嬉戏,还是墙上涂鸦,母亲都会用脐带将他迅速拉回。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逐渐长大,深夜外出约会,母亲又一次用力将他拽回。

孩子的前半生,就像提线木偶,被母亲牢牢操控。

然而,当母亲离世,脐带断裂,孩子终于获得自由,却发现早已失去自我。

许多父母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以“为我好”为借口支配他们的生活。

这种“爱”过于泛滥,缺乏理智。

湖北黄冈女孩戴柳,以687的高分成为当年文科状元,本想报考北京大学,却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父亲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更改了她的志愿。

戴柳痛哭流涕地质问父亲:“你凭什么更改我的志愿?为什么连问都不问我?”

父亲面无表情,理直气壮地说:“就凭我是你爸,我是为你好!”

多年来,父亲一直在操控她的生活,她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向父亲汇报。

只因看电影回家晚了,她就被父亲严厉地责骂。

在父亲看来,女儿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他从中指导,所有决定都是为了她的未来。

然而,一个平凡的农民父亲,真的具备指导女儿人生的能力吗?

大三那年,忍无可忍的戴柳瞒着父母申请到韩国留学的全额奖学金,从此未再归来。

这个家庭走向了悲剧,再也无法回头。

世上诸多父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心理学家李雪指出:父母控制欲所及之处,孩子的一生都将承受痛苦。

过于控制欲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幸福感的孩子。

02

过度的父母掌控,往往孕育出两类子女:

一类是心怀不满、偏激反抗,与父母作对,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

另一类则是软弱、缺乏自信,缺乏主见,内心深感压抑。

《三联生活周刊》曾访谈了一位名为慕容复的男孩。

他的母亲在家中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一旦他偷懒不学习,母亲回家就会对他怒斥。

每天母亲离家前,会在书架门上系一根头发,一旦推门,头发便断裂。

她还在玩具抽屉下塞入纸条,一旦抽屉被打开,纸条便会飘落。

为了与母亲抗争,他常常放学后不愿回家,骑着自行车在城市中四处游荡。

后来,他开始逃课、骗钱挥霍,甚至与不良少年为伍。

父母的控制欲过强,孩子的心路历程往往如此:起初顺从,继而妥协,最终反叛。

当父母将孩子逼到绝境,孩子便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一切行为产生排斥。

一位网友分享过她的经历:初中时,她有一个给予她很多帮助的好朋友。

然而,因为朋友成绩不佳,母亲坚决要求她们断绝联系。

母亲还偷看她的日记,说:“你就是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成绩才这么差。”

母亲不允许她留长发,穿裙子,也不准周末外出。

直到上大学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社交技能的缺失,甚至不知道如何与恋人相处。

无论是叛逆的慕容复还是隐忍的网友,他们都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的灵魂。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被推着前行,他们的独立灵魂早已消逝。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父母真正的成功之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爱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而非让其依赖父母。

在父母的庇护下,被保护的是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换言之,不放手的孩子是无法成就非凡人生的。

03

武志红曾阐述过一个观点:

在孩子降临至周岁之际,他与母亲如同融为一体。

及至孩童一岁,逐步学会行走,对母亲的依赖逐步减轻,开始对周围世界展开自我探索。

步入学校,孩童开始构建自己的社交圈,与父母的关系亦渐行渐远。

孩子的成长,实则是一个携带父母关爱,逐步与他们告别的历程。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学会适时放手,让子女成为人生舞台上自我担当的主角。

我们只需扶持他们起步,引领一段距离,剩下的道路则需他们自行选择,难关亦要他们独立闯过。

杨振宁,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并未强求子女追随学术之路。

他运用了“放手而不放纵”的教育哲学,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杨家的每位子女,都能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长子杨光诺,对物理并无兴趣,却对计算机情有独钟,杨振宁对此表示完全的理解与尊重。

次子杨光宇则更添叛逆色彩:起初沉迷于化学,不久又转向天文学,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化学,转而投身天文学的怀抱。

小女儿杨又礼,对医学充满热爱,最终成为了一名国际医疗援助者。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杨振宁夫妇始终秉持开放的心态,不干涉他们的抉择。

正因杨振宁夫妇的尊重与放手,他们的三个子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父母对子女的爱,既是庇护,亦是放手。

前者赋予孩子充足的爱,使其勇敢前行,后者则引导孩子走向独立。

因此,切勿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在应当放手的时候坚定地去放手,这并非狠心,而是一种深远的见识。

胡适曾给儿子写下一封信,信中言道:

“我非你的前生,你亦非我的来世。

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我有别,是不同灵魂的汇聚;你非因我而来,而是对生命充满渴望的产物。

你拥有自由,我深爱着你,但绝不会以爱的名义,束缚你的人生。”

世间之爱,皆以相聚为目的,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

学会放手,保持恰当的距离,才是对孩子最深的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