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至,华荫南里社区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活动在这里温馨上演。天津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走进社区,与老人们一同沉浸在布织布作品的非遗创作中,用双手缝制新年饺子,共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活动当天,桌子上摆满了色彩斑斓的布织布材料和工具,各式各样的布料、针线、填充物等一应俱全,仿佛在等待着一场创意与传统的交融盛宴。
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他们在老师和社区老人们的带领下认真进行缝制。这些老人中,有的是社区里的非遗文化爱好者,有的则是有着丰富手工经验的长辈,他们将在今天成为孩子们的非遗传承导师。
老人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布料,耐心地向孩子们示范如何制作布织布饺子。他们手法娴熟,将布料剪裁成饺子皮的形状,然后用针线细致地缝合边缘,再填充上柔软的填充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布织布饺子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眼中满是敬佩和跃跃欲试的神情。
在老人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模仿着老人的样子剪裁布料,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神情却无比专注。在这个过程中,老少之间的互动温馨而融洽,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活动室。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布织布饺子摆放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年味的画面。这些饺子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老少携手传承非遗文化的见证。
这场迎新春、承非遗、共劳动的活动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社区,吹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领略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