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楼的夜景再美,也抵不过8楼爬楼梯的踏实。”这是一位邻居卖掉住了6年的28楼房子、搬到8楼后,在业主群里发的感慨。

这条消息像颗小石子,在小区群里激起了不小的水花——有人说“高层视野绝了”,有人吐槽“电梯坏了真要命”,更多人则默默翻出自己买房时的纠结:到底该选高楼层还是低楼层?

搬进28楼的前两年,这位邻居确实“爽”过。

站在落地窗前,城市的霓虹像撒了把星星,远处的山影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大白天不用开灯,阳光直愣愣地照进客厅,连阳台的绿萝都长得格外茂盛。

但日子久了,“爽”的背后开始冒“刺”。

最扎心的是电梯。

两梯四户的楼,高峰期等电梯像“抢座位”,更怕的是“双梯罢工”——有次他着急回家拿文件,电梯全停,28层楼梯爬得腿软,“扶着栏杆喘气时,突然想:要是老人小孩遇到这情况,该多遭罪?”参考资料显示,高层住宅对电梯依赖度极高,一旦故障或停电,上下楼成难题,尤其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孕妇,风险陡增。

更让人不安的是安全隐患。

他说,每次看新闻里高层火灾,心都悬着:“消防云梯最高只能到18层,28楼要是起火,跑不下去、救不上来,只能靠自己备灭火器。”数据更扎心:近10年全国高层住宅火灾超3万起,占火灾总数13%,救援难度远超低层。

还有被忽视的“隐性成本”。

28楼公摊面积大,80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可能只有60多平;风大时窗户哐哐响,不敢开窗通风,灰尘直往屋里钻;用水高峰期水压小,洗澡像“洒水”……这些细节,当初选房时谁会想到?

搬到8楼后,他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不用再掐着点等电梯,下楼取快递、遛狗都方便;遇到电梯检修,爬8层楼梯权当锻炼;用水高峰期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水流声听得人踏实——这是低层最直白的“安全感”。

更意外的是“烟火气”回来了。
以前住28楼,邻居见面只在电梯里点头;现在8楼,傍晚在楼道遇见遛娃的奶奶,能聊两句“你家孙子真乖”;周末开着窗,能听见楼下小朋友玩闹的笑声,“虽然偶尔会被广场舞音乐吵到,但比28楼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安静,更像过日子”。
当然,8楼也有“小烦恼”:隐私得更上心,窗帘得选遮光的;梅雨季偶尔有潮气,但楼间距够大,采光能到下午4点;偶尔被楼下商铺的噪音打扰,但装了隔音窗后好了很多。
“这些小问题,和‘安心’比起来,根本不算啥。”他说。
撤离高层的背后,是对“家”的重新定义这两年,像他这样“撤离高层”的人越来越多。
某房产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低楼层(1-12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涨15%,咨询“低楼层居住体验”的用户增加了23%。
背后的逻辑很现实:当“视野好”“采光棒”的新鲜感褪去,人们开始更在意“电梯坏了能不能走楼梯”“火灾来了能不能跑下去”“老人小孩住得舒不舒坦”。
内行人点得透:高层住宅的“黄金期”可能正在过去。
20年后,高层将面临更严峻的老化问题——电梯维修、线路更新、消防设施升级,每一项都需要高额费用,分摊到每户可能是笔“大钱”;而低层住宅(尤其是6层以下的多层)公摊小、维护成本低,社区密度低,绿化空间大,反而更“抗老”。
但这不是说高层就“一无是处”。
城市土地紧张,高层确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视野开阔、私密性好的优势,对年轻人和“恐低”群体仍有吸引力。
关键是,选房要回归“需求本质”:家里有老人小孩,优先考虑低楼层的便利性;追求视野和安静,能接受电梯风险的,高层也不错;怕麻烦的,中间楼层(8-12层)往往是“折中解”。
那位邻居最后说:“以前总觉得‘住得高’是面子,现在才明白,‘住得稳’才是里子。家不是观景台,是累了能躺、急了能跑、病了能安心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越来越多人“撤离高层”的答案——当我们不再为“高”而买单,而是为“安心”“舒服”“踏实”而选择,才真正懂了“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