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街头的这块功劳石,已成历史文物,苏联专家曾参与设计

上官天竹 2023-07-18 09:59:15

在三门峡市区西段,黄河路和崤山路汇合的地方,矗立着一块三棱四面的钢筋混凝土制锥形墩子,以前很多当地人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直到上面刻了“黄河截流石”,才明白它是六十多年前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时使用的,它不但是一块“功劳碑”,更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为将凶猛奔涌的黄河截住,而研制的人工合成石。

1958年7月的黄河三门峡段,大坝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在开凿导流孔成功后,又开挖了坝基等准备工作,工程指挥部在专家充分研判评估的前提下,决定截流开始时间为当年的11月15日,用一个月时间将黄河水截断。

自古黄河桀骜不驯,多次爆发大的洪水,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尤其流过三门峡时,水流更急。1958年汛期,黄河上游多地连续下了多日大雨,来水量大,把河道中间准备截流的闸墩冲倒,给后续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取得各项数据并解决在截流进程中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工程指挥部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做水工模型进行试验,参加大坝截流的人员分批到西交大学习。试验数据和结果显示,合拢前的河道不断变窄,水流湍急,所有抛投入河的填充物瞬间就被冲走。

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的苏联水利专家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研究到底用什么物体材料进行截流。经过集思广益,一种重达25吨的四面体三角形混凝土石块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它无论如何入水,总会有一个大面滚入水底,总能保持三角形朝上,对水流的阻力较小,四平八稳地坐底不易被冲走,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四面体”三角形交叉互补,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经过浇筑制造和试验,效果非常明显。指挥部立即调运来了钢筋、水泥等施工材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奋战,在鬼门岛上共制造140多块截流石,准备在合拢最关键的时候投入河中。

1958年11月20日,三门峡大坝总指挥部决定集中力量,用12天时间,先行对神门河道进行截流。大型工程车辆拉来的石碴不断倒进急流,合拢的最后时刻,施工人员一连抛进80块截流石,只用了六天时间,提前顺利实现了截流。

取得经验后,12月10日,施工人员又开始对鬼门河道进行截流,最后的关键时刻,抛投的截流石又起到了“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最终使整条黄河被拦腰截断。

“黄河截流石”是中苏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它在大坝建设的关键时刻,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被研制出来,为我国大江大河截流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随后的刘家峡、龙羊峡、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等重要水利工程的施工截流,都使用到三门峡的“黄河截流石”做最后的合拢,它成为我国江河截流史上的功臣当之无愧。

记忆中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区一共有两块截流石,一块在黄河路水电部十一工程局办公楼前,一块在六峰路市公安局门前,后面这块我们小时候经常爬上去玩,觉得顶端露出的钢筋好粗,后来这块又移到黄河路市委办公楼(原迎宾馆)前,九十年代初移到了湖滨区政府办公楼(现大张广场)前。

因为这种截流石在三门峡大坝施工中第一次使用,为纪念它的功绩,1996年底,在市区西端建设休闲广场时,将截流石搬移到此,以使后人了解黄河的治理史和三门峡的建设史。

以前这块截流石上没有刻字,不知何时被刻上了字,很多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认为破坏了该石的原生态,得不偿失;而有的人认为刻字让人能一目了然,知道这块石头的由来和作用。

孰是孰非,自有后人评说。

2006年1月,黄河截流石被命名为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功劳石”默默无闻地在市区站立了60余年,很多游客包括三门峡本地人,并不知道这个景点的存在,希望在以后的对外宣传中,多提及它,能不能考虑把它搬移到仰韶大道天鹅湖段的路边,让它高高的矗立在立柱上,使更多路过的司乘人员和游客看到,以缅怀其历史功绩。

0 阅读:306

上官天竹

简介:喜欢情感类领域,可能和年龄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