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丛竹寺-共寻禅悟 2021-12-22 09:06:07

说“不”可能会让孩子有痛哭一番的经历,这如同送孩子去幼儿园,绝大多数的孩子最初都会抗拒,但我们不会因此而不让他去,他要长大走出家门,要与其他孩子一起经历家庭外的生活,家长面对这时的哭闹,一定要态度明确且坚决。

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大街,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在家里客厅,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家里的大人,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然后是爸爸,如果爸妈都不在,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这是因为对孩子说“不”时要讲究说的环境,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能看到别人,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聪明的孩子心里会知道,在场的人一定有人不忍心看他哭。

假如此事发生在客厅里,爸爸管他时妈妈在旁边,他一定会把眼睛转向妈妈;如果妈妈管他,爷爷奶奶在旁边,他一定会把求救的眼神转向老人。这时,孩子无法感受你的态度和真正的意图,而是把心思都用在想办法解脱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公共场合中,我经常见到一些大人在街上有很多路人的情况下训斥孩子。另有一些父母,则是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开时不作为,只是冷眼旁观。这两种做法我认为都不妥,这样要么让孩子丢掉了自尊感,以后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要么让孩子找到了一种表演感,人越多他闹得越起劲。

这时,最好先将孩子带回家中卧室,然后关上门,让卧室里只有两个人。因为卧室是一个放松和休息的地方,一般也比较干净,甚至可以把他放在地上,这样他哭闹打滚时不至于从高处摔下来。然后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这样他会知道,这种情况不同于往常了。

管教孩子,大人们角色不要越位。我有过这种体验:一天我正在午休,突然听到我女儿的孩子放声大哭,我几乎不假思索地从床上跳了起来,当我穿上拖鞋时,突然想到他爸妈都在,我不能过去。我强迫自己镇定,重新坐到了床上。

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如果爸爸管,妈妈就暂且不要露面;如果奶奶管,爷爷就不要进去;如果三代人都在家时,妈妈爸爸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爸妈在家,爷爷奶奶这时就不要吭声,静观最好,如果不舍得,那就老两口出门回避一下。老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要相信他的爸妈会心疼自己的孩子。假如妈妈或爸爸在管教孩子时,出现不由自主地发脾气或不当的粗暴行为表现,其他人可以敲门进去换人,让他出外冷静一下。

在不能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当然也有例外,假如管教的人脾气火暴,尤其是出现暴力行为时,那不仅是老人,其他任何人都要及时干预和制止。所以,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同时,孩子那么弱小,完全无招架之力,父母一旦冲动过度,那不仅让孩子有心理阴影,还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最重要的是,这种管教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在恐惧忍受中变得麻木,最终也变得冷漠和冷酷。他以后也容易成为一个发狠且无情的人,如之前内容里分析过的那位学音乐的大学生杀人的心理问题。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他以后在不同场合,一旦遇到别人有过错或者他认为别人有错,一定会“出口成脏”。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很多留言的人出言不逊,要么恶狠狠,要么就是脏话。我每次见到这种留言,就在想这个留言的人,一定是耳边经常出现这种污言秽语。骂人这种管教方式几乎没有正面教育意义,反而会管教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为什么这时候不能讲道理呢?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而且在他哭闹很凶时,你的不出声,反而会让孩子感觉不同寻常,他会悄悄观察你,这更容易让他明白你的态度。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不打不骂,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不能走开”呢?经常看到有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把孩子关在厕所里,让孩子一个人哭够了再出来。这种方式失去了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你走开后,他就看不到你的态度。态度是通过你的表情表达的,你不在他眼前,他怎么能明白你的态度?态度也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就是我说的“无言自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做到了四个“不”,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坐他对面,或盘腿坐在他跟前,看着他哭,甚至可以笑眯眯地看着他哭,让他痛快地哭一次。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