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阳明先生论“道”

三自国学 2024-10-19 09:53:49

我是聚焦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屡败屡战,永不放弃。今天继续分享心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

郑重声明:本号文章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有一天,学生请教阳明先生关于“道”之精粗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先生的学生水平都不一般,不少当大官的。因此,问题都问得很有水平,我们连清楚地传达其意思都感觉有些困难;

毕竟,“道”是个过于高深玄妙的概念,古今中外,能真正领悟它的人少之又少,何况我等普通人。

这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传习录》的原因,平时哪有机会听到省部级大员谈话呢?有些村干部、街道办事人员架子都大得很,呵呵。

老子《道德经》中曾这样形容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哈哈,光是听着就觉得晕!要不是知道这段话出自道家经典,指不定以为是哪个江湖术士随口编出来忽悠人的呢。

这样一想,觉得我们四川方言还蛮有文化内涵的,很多老一辈的责备儿孙做事不认真,就喜欢说:

你啷个做事恍兮惚兮的哟?!

谁叫青城山是道家圣地呢,道家文化的深入人心,由此可见。

不过他们这也只能算是不懂词义的乱用,你看,这句本是责备的话,真实的意思其实是在赞美!因为意思应该是:

你娃做事还怪符合“道”的喃。

今天我们重点是解读传习录,道家经典就先放一边。像老子这样透明绝顶的人,都似恍似惚的概念,咱也就不要强行去注解了。

只要明白,道家思想中,“道”是万物的发端,它看似无形却又是一切有形的根源,它极精微,却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道的精粗,自不用说。

阳明先生用了一个比喻,他说: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道并没有精粗的分别,分别只在人的认知。

就像一间屋子,刚进去时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待上一段时间,便能看清柱子、墙壁之类结构,待得久了,连柱上的花纹都看得很真切,不过呢,房还是这间房。

这段话,个人的理解是:

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具体描述的,你说它无形无象吧,它又能形成任何的物象;人们之所以对道的认知有深有浅,理解各异,只是因为对它的了解和领悟还不够。

要想深刻地理解“道”的规律,就要长时间地与道相守,让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之规律,道在社会中,是以“德”的形式体现,因此,涵养自身德行即是合道。

换句话说,就是用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致良知,因为良知即天理,天理即是道。久而久之,自然能够领会“道”之真意。

您对“道”的看法是怎样的?说出来大家探讨探讨!

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

国学:为什么我们常常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阳明心学告诉你

国学:急于求成是现代人的通病,阳明先生2个比喻,重塑好心态

提升能量的简易方法——《传习录》读后(先生游南镇)​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