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腐朽衰败,很多平民百姓和有志之士纷纷举起反抗的双手,意图改变中国近代的窘境,摆脱内忧与外患。
由于逐渐兴起的各路反抗势力纷杂,不仅百姓的生活境遇艰难复杂,政界形势也是变幻莫测,今日的掌权者很可能明日就被赶下政坛。
例如,手握国民党掌控权力多年的蒋介石,也曾经三次面临下野的情形。
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下野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做一下解释。下野的含义与下台相似,意思就是被赶下政坛,暂时失去掌控权。古语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下野就是意味着从庙堂之高转变为江湖之远。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这次下野的影响深远,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么能让蒋介石被迫交出权利,走下政治舞台的到底是何人?此人有何实力能让蒋介石下野?这其中之一的一人,就是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白崇禧虽然是曾经的军阀头目,但是他也是民国军队中的一级将领,他在军事能力方面无愧于“小诸葛”的称号。白崇禧出生于广西地区的一户书香门第,虽然他的父亲放弃仕途做了一个商人,但白崇禧因从小受到家人的熏陶并继承了祖辈的优秀基因,顺利的考入了陆军学校,奠基了夯实的军事基础。
白崇禧从辛亥革命开始就初露锋芒,从一个见习士官一路升迁,与李宗仁一起成为了新桂系军队的头领。新桂系军是相对于旧桂系军来说的,新桂系军是国民党麾下的一个派系。

在白崇禧的领导之下,桂系军不断发展壮大,白崇禧的“小诸葛”称号并不是白叫的,因为他在多次的对战中的军事指挥能力优异,林彪曾经评价过白崇禧在国民党中是最有才干的领导人之一。
权利的争夺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由于蒋介石的坐镇,白崇禧的势力壮大必然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桂系军的壮大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一种威胁。眼看就要王座不保的蒋介石,运用裁军与调离职位的方法削弱白崇禧的桂系军势力。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白崇禧的麾下桂系军曾给蒋介石的军队重重一击,然而蒋介石起死回生,以裁军为由削减桂系军人数,大肆削弱桂系军的实力。

此时的桂系军被蒋介石一番折腾以后,只剩下三万兵力。车到山前必有路,眼看就要失败的白崇禧又得到了一次重启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全民抗日战线的达成,白崇禧获得了扩充军队的机会,桂系军的人数得到了跳跃式增长,三万一下子变成了二十四万,与蒋介石麾下的中央军相差不远。
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首先要处理的事就是调整白崇禧与李宗仁的职位,这也是蒋介石对白崇禧的第二次明目张胆地打压。

蒋介石害怕噩梦重演,将李宗仁派往北平任职,同时让白崇禧调离桂系军,担任国防部长。国防部长这个名号听起来官职很大,但蒋介石和白崇禧心知肚明,这就是一个被架空的职位,白崇禧没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蒋介石就是想用这个办法锁住白崇禧。
蒋介石担心死灰复燃,将桂系军进行裁减整顿,大多数并入中央正规军当中。解放战争爆发以后,每当遇到不把握的战役,蒋介石总是派桂系军上前充当炮灰。就在此时,上天再次给了白崇禧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那就是刘邓大军奋勇跃进大别山一事。

积攒实力,静待时机
由于蒋介石的军队受到我党的牵制,大别山地区成为了空白区。此时蒋介石想到了白崇禧,因为白崇禧对大别山一带的地理形势十分熟悉而且作战指挥能力优秀,虽然二人矛盾颇深,但此时此刻别无他法,只能让白崇禧率兵出击。白崇禧在得到这个十分不易的机会以后,立刻暗中重新整顿桂系军队,扩充人数,为翻身做准备。

《周易》中有一个卦象名叫“潜龙勿用”,白崇禧得到这个机会以后的状态就是如此。潜龙勿用的关键就是隐忍和积累,白崇禧重获自由以后对蒋介石面上十分恭敬,无论什么命令都“积极”听取,而实际上是在背后默默的积攒实力,继续扩大桂系军人数并与李宗仁商议对策。很快,白崇禧麾下的军队人数再次升高到了三十余万。
由于解放军的实力强悍,在三次著名的战役当中,国民党屡战屡败,蒋介石逐渐失去了美国人的支持。

对于白崇禧来说,好时机再次来临,他得到了美国势力的暗中支持,无论是军队实力还是军备物资的水平都得到了增强,白崇禧的底气十足,并借此机会逼迫蒋介石下野。
从此,白崇禧再次站到了权利的尖峰之上,桂系军重获新生。
虽然白崇禧历经波澜重回巅峰,但终究选错了革命队伍。
国民党彻底被我党击溃以后,落荒而逃。白崇禧也随蒋介石一起乘上去往台湾的渡船,于1966年逝世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