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拔草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北京市珐琅厂)。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安乐林路10号,地铁14号线景泰B口出,向东、向南走路5分钟即达。免预约,无需身份证即可参观。


一楼进门处,在放景泰蓝制作的视频,有博主推荐先看视频再参观。我是先参观后看的视频,说景泰蓝要九烧九制,看到二烧处就到了下班时间,视频就关了,遗憾。
景泰蓝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在三楼,介绍了景泰蓝的发展历史,呈现了很多景泰蓝的经典作品。


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这个工艺是元朝晚期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很快便进驻“宫廷”,深受皇帝的钟爱。到了明景泰年间,这一工艺更加成熟,当时的制品底色多为宝石蓝或孔雀蓝,故得名“景泰蓝”。
从明朝到清朝中期,景泰蓝都是官办且为宫廷供奉,直到清朝后期才出现民办珐琅作坊,景泰蓝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并于道光年间出口海外,在国际上名噪一时。此前,景泰蓝只供皇室专享。

景泰蓝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传统工艺于一身,制作工艺融汇了中国传统绘画、吉祥装饰、金属雕錾、宝石镶嵌以及冶金锻造、玻璃熔炼等技术,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集大成者。









(常沙娜老师设计的丝路钟声,商店有售,78W元RMB)
常沙娜曾是景泰蓝抢救小组成员。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景泰蓝行业处于濒危境地。为了挽救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党和政府不仅给予政策扶持,还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挽救工作。
1950年,北京市工业局局长张锦成委派北京特种工艺公司领导到清华大学聘请梁思成、林徽因做顾问,指导工艺美术创作设计。梁、林二人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成员有钱美华、常沙娜、孙君莲、高庄、莫宗江等。
1951年,林徽因带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抢救小组的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莫宗江,挽救、恢复传统景泰蓝技艺,指导他们开展新图案的设计创作,与工人师傅们共同研讨工艺制作,创作完成了景泰蓝台灯、烟具套盘和敦煌题材装饰大盘。这些作品被选为1952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代表中国人民献给世界的和平礼物,被郭沫若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景泰蓝非常受国际市场的欢迎。1978年秋季广交会上,一套景泰蓝《绣墩亭桌》能换回6辆小轿车。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产品出口品种主要有观音瓶、桶子瓶、小口瓶、灯笼瓶、六线瓶、周其垒、友谊尊等,以及盘、碗、罐、洗子之类的传统造型产品。纹饰多为花鸟、龙凤、勾子莲、万花、博古等图案。

(菊花纹三线观音瓶,1960年代)

(金地狮顶罐,1950年代)

(青铜垒,1986年)
再来欣赏一下21世纪的新作品。

(双福锦,2008年)

(如意和畅提梁壶,2010年)

(瓜瓞延绵,2015年)
1980年为大众电影百花奖设计的奖杯。奖杯的器型遵循了传统的奖杯造型,大气庄严,杯身上图案为了体现大众电影百花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选用了各类各色绽放的花朵图案组成了百花图,整个画面动静交织,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再次举办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繁花景象以及对中国电影事业的美好祝愿。


还有为1990年亚运会开发设计的景泰蓝和银晶蓝纪念品。


银晶蓝是珐琅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发的景泰蓝第二代产品。银晶蓝与景泰蓝在工艺和材料上都有不同,掐丝用银丝,点蓝用的釉料是透明银蓝料,胎体采用无缝焊接胎型、水压成型时压出底纹,以增强釉与胎的密着力。
银晶蓝产品色彩透明度好,色泽润而鲜艳,既有传统景泰蓝艺术风格,又能与日本“七宝烧”相媲美。银晶蓝的制作难度打,掐丝所用银丝软且窄,技术水平要求高;点蓝比景泰蓝着色难度大,操作要求精、细、平,在晶莹清澈中泛出胎底折光的地儿纹,凸显光泽度高,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银晶蓝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售价比景泰蓝制品高两倍。
二楼可以看师傅点蓝,周末竟然有4个师傅在上班。





点蓝工作室的对面是景泰蓝艺术展,展了一些博物馆未陈列的大型作品。



参观后可以去商店转转,博物馆和艺术展展示的部分作品商店也有售。虽然99.99%的商品买不起,但长见识又不花钱~

二层商店里有一个小的文创店,文创商品看起来比别的博物馆的更有历史、文化感,我入手了三个戒指。手上戴的是合金材质的,50元/个;下面俩是铜胎掐丝珐琅,有二十多年了,铜都氧化了,20元/个,买的就是它的时间沉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