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的遗憾:因毛主席一句无心之批,张家口狂胜战绩被长期忽视

跟我去旅游 2023-08-28 16:50:32

华北野战军系列战役中,一直以来被大力宣传的,大概有新保安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解放天津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杨得志指挥的新保安战役,全歼傅作义王牌军35军。

然而,歼敌数最大的一场仗,长期以来却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官方战史没有怎么刻意宣传过,一直被忽视。

哪场仗呢?与新保安战役大约同时进行的张家口战役。

如果只从歼敌数字上看,这场仗不仅在平津战役中名前列茅,甚至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单次战役歼敌数量都可以排前几名,如果按敌我损失比来算,近19比1的悬殊比例,又有谁能比得上?

那么个中有什么不可言说的原因呢?

首先交待一下大背景。

1948年11月,华北形成对峙。傅作义50余万大军,与聂荣臻统帅的华北野战部队近40多万兵马形成对峙局面。当时华北部队分三个野战兵团,及数万地方部队,真正用于平津一线的只有两个兵团,第二兵团杨得志部,第三兵团杨成武部,徐向前率领的第一兵团在山西正在摁着阎锡山爆打。

杨成武所部只有6万多人,当时担负的任务是乘虚进攻傅作义的老巢绥远一带,使其不敢放胆在平津作战。当然,傅作义老谋深算,主力虽在平津,老家还留着董其武率一个兵团留守。杨成武与其兵力相当,以动击静,并不能真正拿下绥远。

以杨成武之能,假以时日,他以6万兵力并非不能击破绥远,由于形势发生变化,淮海战役进展迅速,杜聿明兵团连连失利,蒋介石连续催促傅作义南下。

如果此时杨成武进攻绥远发生重大突破,傅作义无法西返老巢,那么,他全军南下是非常有可能的。

据此,中央果断采取了南北两大措施。

南线,即淮海战役方面,暂缓对杜聿明集团的攻击。

北线,放松对察绥一线的攻击,也就是杨成武兵团暂时退回,使傅作义产生绥远可守的错觉。

那么,这和杨成武大战张家口战役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也是老天爷送给杨上将一场大功劳。

话还得从傅作义说起。

傅作义并不知道杨成武从察绥一带撤兵是缓兵之计,他见共军攻势顿挫,以为杨成武不能久战,加上之前对战华北部队胜多败少,于是想趁败追击,一举解决张家口的问题,使北平与绥远的交通线摆脱袭扰。

傅作义便遣三十五军西进解张家口之围。中央军委见有此变化,立即命令各部向张家口急进,力求歼灭这个傅系王牌军。

不料由于杨成武布置兵力出现失误,过分关注不放傅军西逃,把主要兵力都放在张家口西面,三十五军发现有被围攻的危险,立即向东撤走准备回北平。由于杨成武阻挡不力,郭景云率三十五军一口气跑到了新保安。

毛主席大发雷霆,发电批评杨得志、程子华、杨成武三个兵团,没有正确贯彻中央军委部署,如果放跑三十五军,要他们三个兵团负责任。

后来杨得志兵团紧赶慢赶,在新保安终于将三十五军围住,后来将其包围歼灭,共歼敌1.7万人。

杨得志与新保安战役由此擅名数十年,历来庙堂与江湖论史者,言及平津战役,必提此战。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杨得志全歼三十五军的同时,杨成武脚前脚后就在张家口打了一场规模惊人的歼灭战。

郭景云率三十五军出走新保安之后,张家口国军依然留有重兵,傅作义令其大将孙兰峰率重兵据守此地。据国民党军《戡乱战史》载,防守张家口的部队,计有一个十一兵团部,104军(只剩一个师又二个旅)、105军(三个师)、察哈尔保安部队三个团,独立野炮营,铁甲车大队,共约5.4万余人。

论数量虽不很多,但无论人数还是火力,都远远超过郭景云三十五军。城防条件,二者也没有可比性,新保安只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集镇,而张家口是城防设施完善的冀北大城市。

杨成武受毛主席批评,心里很难受,决心在张家口打一个翻身仗,是以虽然手里只有6万人,包围敌军5.4万人,也要硬生生吞下来。用他在回忆录里的话讲:“真像是做包子时,薄皮包了大馅。”

中央军委于心不忍,华北三兵团是华北部队的老底子,打光了不好,伤了元气也不行。于是一纸调令,命令刚刚先遣入关的东野四纵(司令员吴克华)迅速西调,到张家口外围接受杨成武指挥。

杨成武激动地亲率兵团部首长,以及三个纵队的司令、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主要首长,在宣化举行欢迎宴会,吴克华非常感动,他内心也知道,华北三兵团背负的压力太大了。

东野兵强马壮,一个师平均一万两三千人,四纵全纵兵力多达4万人,与杨成武兵团合兵后多达10万人,兵力优势形成了。

孙兰峰是傅作义心腹大将,肩负着保卫平张线交通的重任。在新保安全军覆没的当天下午,傅作义怀着沉痛的心情,交待孙兰峰说,此时坚守张家口已无意义,已保存有生力量为首要。

理念是对的,但是这个指示加速了孙兰峰兵团的灭亡。

如果据城坚守,杨成武决难迅速攻下,势必要付出极大代价。

孙兰峰选择突围,先把自己的步子弄乱了。

杨成武的眼光很毒,预先判明,张家口之敌突围,必先以向西北方向为优选,以尽快返回绥远。因此他把自己的主力全都摆在西北方向,东北野战军四纵放在西南方向,作为侧翼保障。

这么布置兵力,想来是考虑到三兵团长期在华北作战,对敌人更熟悉。

其实,笔者感到杨成武也有点小私心,灭敌有功,大功肯定要让三兵团立啊,否则怎么翻身。

果然,孙兰峰兵团一出城,立即遭到杨成武兵团一纵猛烈阻击。二纵协同东野四纵尾随进入张家口城区,将主城拿下,防止国军退回。

至此,大网张天,孙兰峰进不能进,退无可退,大军陷入混乱,被包围在一个不到10公里长的山谷内。杨成武兵团仅用28个小时,便把孙兰峰兵团5.4万人生吞活剥,除了孙兰峰率少数亲信骑兵逃窜,其余全数被歼。

而我军伤亡仅2900余人!

敌我伤亡比将近19:1。

这是什么概念呢?解放战争中,除了三大战役最后阶段那种大战,其余单场战役灭敌5万人以上的战役并不多。

与张家口战役最接近的,是1947年初的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歼灭国军5.6万人,自身伤亡6000余人。莱芜战役同样是在运动中将敌人逼乱的情况下致胜,两仗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历来官史宣传,大家很少见到对张家口战役的描述。

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张家口战役虽然是一场标准的大胜,但其战略意义似乎并不突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属于新保安战役的。没有新保安速胜,张家口之敌就不会迅速逃跑。新保安三十五军覆灭,从根本上改变了傅作义的战略部署,而张家口并没有这种效果。

另一方面,毛主席确实批评杨李兵团没有贯彻中央指示把三十五军堵死在张家口,但这一批评并没有过于严厉,大概只是出于对三个兵团都没有贯彻好指示的一种不满,而不是对杨成武兵团的否定。事实上,12月10日、11日、17日,毛主席三次发电,对杨成武兵团完成对张家口包围连续致电表扬和鼓励。这说明,毛主席之前只是无心之语,对事不对人。

官方没有过多宣传,是因为第一方面原因。至于民间论史者,可能多源于杨成武电报受批评。1992年上映的《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也将这段历史艺术化地展现出来,毛主席当时雷霆震怒,点名道姓地说杨成武兵团怎么回事云云。

杨成武上将当时仍健在,八一厂拍这部电影,肯定当面向杨将军报告过,后者秉持客观的历史态度,也没有表示异议。只不过岁月流逝,随着当事人逐渐谢世,后来人似乎并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真正情景,刻意忽略了杨成武将军的丰功伟绩。

0 阅读:133

跟我去旅游

简介:坚持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