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启示:战略目标不清晰,无论如何努力都没用

菜鸟富贵 2025-02-24 10:51:03

太平天国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始终没有确立起明确的战略目标。要知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就不算多,结果还分散着去使用,这无疑是犯下的一大错误呢,而且这也成为了它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你看啊,在战略目标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就算各方再怎么努力去拼搏、去奋斗,那都是难以取得理想成效的哦。就像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在太平天国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这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犯错呢,同样是在战略目标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开展行动,从而对整个局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太平天国最后走向失败,那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它的战略目标非常模糊。要知道,战略目标对于一场运动或者说一个政权的发展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它就好比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呢。可太平天国在这方面没做好,战略目标模模糊糊的,这就使得整个太平天国的发展渐渐偏离了能够取得胜利的轨道,而且是越来越远呐。就算是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这些人已经非常努力地在做事了,想尽办法去推动各项事务的发展,可就因为战略目标不清晰这个大问题在那儿摆着,最终还是让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在1853年的时候,太平军一路行进,最后进入到了南京城,并且就此把都城定在了这里,从此便和清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在那个时候呢,实际上是东王杨秀清在负责军政方面的诸多事务哦。不过,他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却出现了失误呢。正是由于这个失误,使得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变化,原本可能的情况被改变了,结果就把这场战争硬生生地拖成了一场持久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的局势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呢。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一个王朝要想创立一番大业,那得有非常明确清晰的目标才行呢。比如说,得明确从哪个地方能够打开局面取得突破,得搞清楚谁才是自己在这条创业之路上最为危险的敌人,还有就是得想好究竟要通过怎样的办法才能够把那些最为强劲的对手给消灭掉。可是呢,就拿杨秀清来说吧,在这些方面他既没有能够做到位,甚至都没能弄明白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呢。

在江南地区所存在的政权,要是有跟北方相抗衡的想法,甚至是企图取而代之的话,那就必须得去占领几个关键的地方才行呢。

如果要以南京作为核心区域的话,那么拿下江北的淮河流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将淮南、淮北都掌控在手中才行。而对于长江中游地区而言,务必要控制住武昌、荆州、襄阳这些重要的地方,唯有如此,才能说整个长江防线是完整无缺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可是个局势复杂多变的阶段。当时呢,对于江南朝廷的更迭而言,有几个极为关键的地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哦。其中,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那可是重中之重呢,还有两淮一带,它们在江南朝廷命运的走向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当然啦,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里要是发生城下的决战,那也绝对是大事一件。不过呢,一般到了需要在南京城下展开决战这种地步的时候,其实长江上游的局势早就已经稳定下来啦,整个局势差不多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态势咯。

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啊,假如把三吴地区当作一个发展的基地,然后依靠江浙一带的财税收入来提供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实现扭转乾坤般的巨大转变呢?其实呢,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从历史的情况来看,这些地方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传檄而定”的方式就被纳入掌控范围的,也就是说并没有经历那种特别艰难、激烈的争夺过程。而且啊,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一种被包围的态势之中,这样一来,在战略层面上能够进行周旋、腾挪的空间就太小啦,所以想要依靠这样的条件去实现扭转乾坤的目标,真的是难上加难。

倘若一定要把三吴地区当作基本依托,可在缺失两淮、荆州、襄阳这些重要区域的情形下还想要实现逆袭的话,那就只能去寻求外力的援助与支持啦。不过呢,那些列强势力是绝对不可能去支持太平天国的。如此一来,太平军也就没办法凭借近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去将清朝给灭掉喽。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在成功定都南京之后,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东王杨秀清的面前,那就是得明确接下来的进攻方向。其实当时比较明智的做法呢,是应该把主力部队都集中起来,先去夺取两淮地区,毕竟两淮在战略位置等方面都挺重要的。拿下两淮之后呢,接着再顺着长江往上推进,去攻占长江上游的一些关键地方。等这些都完成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进一步去攻打两湖地区啦。然而呢,很可惜的是,东王杨秀清并没有这么去做。

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时候,其面临的局势着实不太乐观。要知道,就在那个时候呢,向荣所率领的江南大营,还有琦善负责的江北大营,就驻扎在南京、镇江以及扬州的郊外呢。这两座大营的存在,可给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让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的很多行动都难以自如开展啦。

在当时那种形势下,杨秀清其实应当首先把主力部队集中起来,全力去攻打并消灭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解除天京所面临的威胁呢。要晓得哦,就在这个时候,清朝那边还没有完成全部兵力的调动部署呢,而且,他们那支很厉害的“红单船”水师也还没有抵达战场。所以呢,在这样的时机下,太平天国是完全有机会能够取得胜利的哟。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太平天国把清朝的两大营给灭掉了。这一下可不得了,要知道在南方地区,清朝方面在短时间内就很难再集中起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啦。而且呢,湘军那个时候也还没训练好,根本没办法立刻派上用场。可以说,这种局面对于太平天国来讲,那真的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要是好好把握,说不定就能取得更大的优势呢。可惜的是,杨秀清却没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

那杨秀清当时究竟在做些什么呢?关于北伐、西征以及东征这几个作战方向,哪一个是主攻方向,这一点其实是相当模糊不清的呢。

林凤祥与李开芳带领着两万名精兵踏上了北伐之路,他们把目标设定为直接攻取北京。然而平心而论,这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儿。要知道,这两万太平军确实是很能打仗的,可他们是要长驱直入地一路奔袭,而且途中还大多是攻坚作战呢,就凭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顺利完成攻取北京的任务呢?

东征的进程到了镇江、扬州就停了下来,没办法再继续深入,就这样被阻拦在了江浙地区的核心地带之外。再来说说西征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西征所配备的兵力还不足一万人呢。而且当时的主帅胡以晃以及赖汉英,在那个时候他们在军事方面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整体来看,西征这边的阵营实力,相较于北伐而言,那可真是差得远了。

金田起义爆发之后,大家可能会好奇,太平军为啥能在作战的时候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呢?这里面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懂得集中使用兵力。就拿杨秀清来说吧,他在作战过程中,其实很少会和清军的主力部队直接展开大规模的对决。但是呢,每当他去攻打那些城池的时候,情况往往都还挺顺利的。就算是有的时候没办法成功把城池攻破,可人家也能够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进行撤退,而且退了之后呢,还能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呢。

在定都南京之后,当时所拥有的那些精兵悍将数量本就不是很多。这些兵力呢,被分散开来安排到不同的地方去执行任务啦。一部分被派到北伐的战场上去作战,还有一部分则投入到了西征的战场上。而且,还得留出一些士兵来负责守卫南京、镇江以及扬州这些重要的地方呢。这么一来,兵力就没办法集中起来去使用啦。大家也能想象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不太理想的咯。

太平天国发起的北伐行动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果。而西征呢,也是开头看着挺有气势,可到后来就变得虎头蛇尾了。当时啊,太平天国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这好几个地方同时展开军事行动,这么一来呢,反倒让清军在这持续不断的战事当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自身的战斗力不断提升。而且,还使得湘军一步步壮大起来,另外像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这两大营的兵力也得到了充实。如此这般的局势发展,就导致太平天国一下子陷入到了两线作战这种极为被动的局面当中。再加上他们在江南地区作战的时候,还没有水师来从旁协助,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取得胜利,那可能性真的是非常渺茫啊。

在1856年的时候,杨秀清其实是碰到了一个能够去改正此前所犯错误的契机哦。要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呢,那就有可能结束太平军同时面临两条战线作战的这种不利局面,进而可以把分散作战的太平军重新有效地集中起来,让局势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呢。然而呢,让人惋惜的是,杨秀清这次并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又一次犯下了错误呢。就这样,局势不断恶化,一直到后来天京事变爆发了,局面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和糟糕啦。

大家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湘军处于长江上游的位置,而清军的两大营则分布在南京的周边地区。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该先去解决哪一方势力呢?时间来到1856年,这时候的情况啊,对湘军那可是相当不利,可以说湘军已经处在灾难的边缘了。就拿曾国藩来说吧,他被困在了南昌这座孤城里,处境十分艰难。而且当时整个江西的局势也不容乐观,差不多都被太平天国给掌控住了。

话说胡林翼在武昌那边遇到了阻碍,被韦俊给死死拖住,没办法顺利推进。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如果石达开成功攻克南昌,并且把曾国藩给俘虏了的话,那湘军可就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很难成气候啦。所以呢,不得不说,太平天国要消灭湘军主力,机会最大的就是在1856年初的时候。

在当时的局势下,清军的两大营持续不断地扩充兵力,而且还有“红单船”水师加入其中,如此一来,清军方面的兵力达到了足足7万人之多。那“红单船”水师凭借自身实力对长江进行了封锁,这可给南京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过呢,好在后来秦日纲带领部队采取行动,成功地将“江北大营”给摧毁了,就因为这一举措,整体的情况相较于之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啦。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杨秀清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那就是把石达开调回来,然后凭借着这一安排,成功地一举将江南大营给摧毁了。对于他的这一做法呢,要是单纯从军事方面的角度去考量的话,还真不太好去判定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不过呢,在成功摧毁江南大营之后,杨秀清可就真的是犯下错误啦。

这里需要明确说明一下,在当时那次针对江南大营的作战行动当中,所达成的结果仅仅是将清军给击溃了而已,还并没有做到把清军全部歼灭呢。大家要知道哦,要是真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天京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种种问题,那么杨秀清就非得抓住这个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不可。他得把太平军所有的精兵悍将都集中起来,把之前那种只是击溃清军的作战态势,进一步转化成为能够将清军彻底歼灭的作战局面呢。而且,还得去努力夺取江浙一带的地域,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打通和外界之间的联系通道。

在那个时候,因为石达开回来投入到战斗当中了,所以湘军就在湖北、江西这两个地方展开了反扑行动呢。不过呢,他们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取得的进展却并不大哦。要知道,哪怕是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那样比较艰难的情况下,韦俊在根本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形下,都还能够坚守武昌长达3个月之久呢,而且最后还能让主力部队安全地撤出来。

大家知道吗,太平天国当时采取了集中兵力东征的策略呢,而这一举措对上流地区其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啊,一方面当时的局势有其特殊性。另外一方面呢,要是太平天国真的能够成功拿下江浙这块极为重要的财税之地,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英法两国正忙着和沙俄在克里木那边激烈地厮杀呢,根本就抽不出空来顾及东方这边的事情。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太平天国要是拿下江浙,那可就是大有发展的机会啦,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呢。

那杨秀清是怎么做的呢?情况是这样的,石达开带领军队去西征武昌了,而秦日纲呢,则是率领部队去追击江南大营的残部。但这么做实际上是个失误,把兵力分散开来使用,导致这两条战线进展得都不怎么顺利呢。

咱们来聊聊杨秀清调石达开回京这件事儿啊。为啥要调他回来呢?就是因为秦日纲没办法搞定江南大营。当时的情况是,江南大营的主力还在呢,张国梁、和春也都在那边,秦日纲就自己去追击了,在这种情况下让他独自去和人家厮杀,这可真的是个挺大的错误。

当时呢,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他们所率领的兵力也就一万多人。就这么点人去作战,那结果其实也不难想象会是怎样的了。在金坛、丹阳这一线,战斗那叫一个激烈呢。而张国梁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成功守住了阵地。可惜的是,陈玉成在这场战斗里还受了极为严重的重伤呢。

要想把江南大营彻底击垮,那非得石达开和秦日纲一块儿出马不可,得把兵力都集中起来才行呢,不然的话,根本就没那个可能。时间一晃就过去了4年,这时候李秀成又对江南大营发起了攻势。这次,他和陈玉成全力往东进军,全力以赴之下,终于成功地把江南大营给彻底灭掉了。原本可能只是击溃的局面,这下变成了把敌人全部歼灭的大胜仗啦。

杨秀清在兵力的使用上呈现出分散的状态,其战略目标也不够清晰明确,完全没有对重点以及主次进行合理的区分安排。就石达开这边的情况而言,他在西线作战时遭遇了诸多困难。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难题就是缺乏水师力量的支持,这使得他难以顺利地靠近武昌城,从而在军事行动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秦日纲在丹阳一带作战时也遭受了挫折,并且这种受挫的状况一直持续着,直到后来天京事变爆发,整个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就拿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之后的情况来说吧,那时候陈玉成和李秀成有过一段合作时期呢。他们携手作战,一路打进了江浙地区,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果。不过呢,在后续关于西征武昌这件事情上,两人之间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在当时的局势下,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关于接下来的战略方向,陈玉成和李秀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应当继续向东进发,去攻占江浙一带的全部地区;而另一方则觉得应该去救援安庆,朝着上游展开攻势。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那么到底谁的看法是正确的,谁的又是错误的呢?其实很难就此轻易地下一个定论。而且在实际进行战斗的过程当中呢,他们两人所负责的作战行动也并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不存在谁为主导、谁为从属的这种明确界定。

就拿李秀成来说吧,在洪仁玕对他进行劝说之后,他是答应了要去西征武昌的。可他这一路啊,并不是带着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出发,反而是采取了一路招募兵马的做法。当时呢,曾国藩就在祁门这个地方待着。而太平军的前锋部队啊,有那么一阵子都越过了羊栈岭,这距离祁门可就非常近啦,几乎可以说是近在咫尺。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要是真的能够做到集中兵力的话,陈玉成和李秀成他们要是能下定决心,铁了心地和湘军在上游来一场决战,那正确的做法其实应该是把更多的兵马派到皖南地区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时要是这么安排了,就很有可能在祁门这个地方把曾国藩给擒拿住呢。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太平军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他们的目标并不是那么明确清晰。就拿李秀成来说吧,他没有按照那种理想的战略安排去行动,而是跑去打江西了,在江西打完之后呢,又接着去了湖北,这样一来,原本有可能在祁门擒获曾国藩的机会就这么给错过了。

陈玉成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作战任务是西征武昌,目的在于解除安庆之围。既然如此,按常理来讲,就应当实实在在地去攻打武昌,即便不立刻展开强攻,那也应该至少等李秀成到来之后再做进一步的谋划嘛。可实际情况呢,李秀成晚到了足足2个月,陈玉成却没能耐心等下去,最后自己就单独返回安庆投入战斗了。

在陈玉成离开湖北之际,他做出了相应的兵力部署安排。当时,他把陈得才、赖文光以及骑兵部队留在了当地,而自己仅仅带着一万多兵马踏上了返回集贤关的行程。大家也都知道,安庆保卫战对于太平军而言至关重要。可在这个时候,太平军面临着诸多不利的状况。一方面呢,兵力着实不多,仅有陈玉成带去集贤关的那一万多人马,相比之下力量较为单薄。另一方面呢,还缺少水师的有力配合与支援。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安庆最终还是不幸地陷落了。

太平天国时期,杨秀清、陈玉成以及李秀成这几位将领那可都是相当努力的。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当中呢,他们都能够认认真真地去应对,全力以赴地去执行相关作战任务。然而呢,让人惋惜的是,他们始终都没有能够明确一个清晰且正确的战略目标。就因为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个关键因素,使得太平天国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错过了大好的机会。随着一次又一次机会的错失,太平天国离最终取得胜利的目标就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反而是距离失败越来越近喽,最终的结局也着实令人叹息。

湘军。胡林翼和曾国藩这两人呢,那目标可是相当明确的哦,他们深知要把主要的资源都投放在最为关键的地方才行呢。就拿在江南地区的作战来说吧,在那种作战环境下,水师的作用那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呢,他们就着手去组建专业化的水师队伍啦。后来在田家镇展开的那场战役当中,这支湘军组建的专业化水师可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一下子就把由民船拼凑组成的太平军水师给消灭掉啦,而且还焚毁了多达数千艘的船只哦。就因为这一场战役的胜利,湘军成功地控制住了长江的航道呢,这在当时的战局当中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太平天国选择固守南京一地,并不愿意主动转到外线去展开作战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胡林翼和曾国藩制定了他们的作战策略,把武昌、九江、安庆以及南京这几个重要的地方列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并且打算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次展开攻势。在他们的整体作战规划当中,除了针对这几个主要目标的战场之外,其他的战场相对而言就都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啦。

在当时的战争局势下,湘军是沿着长江一线展开作战行动的。他们有一个明确的作战思路,那就是要拔掉那些处于长江沿线的主要战略要塞。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湘军表现得极为坚决,甚至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推进相关作战计划。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那就是面对咸丰皇帝下达的圣旨,湘军多次选择了拒绝执行。咸丰皇帝曾有过不同的指令安排,比如有一次下令让湘军北上,去执行所谓的“勤王”任务,意思就是让他们赶去京城附近拱卫皇室、抵御可能出现的威胁。还有另外的情况,就是让湘军前往江浙一带去征战,那里或许也有着对局势有重要影响的战事需要他们参与。然而,不管是接到北上“勤王”的旨意,还是前往江浙作战的命令,湘军都没有按照咸丰皇帝的要求去行动。他们总是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进行推脱,始终坚持着自己原本既定好的作战计划,不轻易做出改变。

当我们回顾太平天国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时就会发现,其实湘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同样的,太平军也绝不是弱小之辈。然而,要是论及战略层面的水准,曾文正(曾国藩)和胡文忠(胡林翼)那可就远非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他们所能比得上的了。在这场漫长且激烈的战争角逐当中,双方各有其特点与实力,但从战略谋划这个关键角度来讲,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

2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