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有哪些精锐部队?他们战绩如何?他们结局如何?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2024-12-23 18:03:05

三国时,蜀汉本就是最弱小的一个。

而且,在其立国前后,刘备接连遭受荆州之败、上庸之失及夷陵之败,先是关羽军团全军覆灭,然后是刘封、孟达军团覆灭(孟达降魏、刘封惨败),最后是刘备亲率的野战主力一把梭哈,几十年苦心积攒的那点家底基本上报销得差不多了。

所以,即便此后蜀汉人民背负了比较沉重的负担,蜀汉的军队规模一直在10万左右。

10万左右的军队,既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又要支撑诸葛亮、姜维的数次北伐,自然只能走“精兵路线”。

那么,蜀汉有哪些精锐部队呢?他们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白毦兵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白毦兵,是“先帝帐下”,刘备留下的遗产。

226年,李严担忧白帝的驻军不够精锐,诸葛亮遂让陈到率领白毦兵前往永安驻守,并称这是“西方上兵”,但数量不多,建议李严再在江州调兵补充。

现代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考证后,认为白毦兵是一支带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少而精。

对于这支部队,史书只记载了其为“西方上兵”,没有介绍其来源。

因此,对于这支部队的来源,说法很多,有说是丹阳兵余部、有说是马超余部、有说是青羌,也有说是从不同少数民族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

个人以为,这些说法都不妥。

丹阳兵,刘备早期创业时募过一批,后来到了徐州,陶谦又给了刘备数千。然而,丹阳兵虽善战,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丹阳兵即便没有在刘备多年的败仗中损耗也已经年事已高!

马超带来的部队,虽然符合“西方上兵”的描述,但是,马超所部长期在关陇地区活动,支持马超的羌、氐也多在武都、阴平一带。所以,随诸葛亮北伐,才是更适合他们的,驻到永安,水土不服,派人来嘛呢?

至于青羌等不同少数民族中抽调组成的部队,也经不起推敲。三国时,使用少数民族的部队,多是以部族为纽带(比如我们下面介绍的几支部队),没有“混编”的。

实际上,白毦兵,应当主要由旄牛夷组成。

所谓白毦,自然是旄牛毦,“毦,结毛为饰,卽今马及弓槊上缨毦也”。因在装备上标旄牛毦,威风凛凛。

旄牛夷生活在蜀西地区。东汉中期以来,该部发动叛乱,“自旄牛道绝,已百余年”,断道百余年,朝廷无可奈何,可见其部战斗力之强悍。

永安驻军的任务主要是防御东吴,派他们到永安,发挥他们“断道”之能,自然再合适不过!

白毦兵的战绩与结局

当然,是不是精兵,到底要在战场上打出来!仅仅因为诸葛亮一句“西方上兵”的赞誉是“认证”不了的!

白毦兵长期驻扎于永安地区,是永安驻军的骨干力量。

三国时期,蜀吴之间本无大战,因此,白毦兵也长期没有建功立业,展现实力的机会。

不过,很有可能···在蜀汉的最后时刻,白毦兵抓住了最后的机遇,牛逼了一把!

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到死后,永安地区的长官是宗预。

后来,东吴内乱,东吴将领施绩担心魏国趁吴国内乱来攻,请求盟友蜀汉做好救援的准备,蜀汉遂派阎芝率领5000部队驻扎永安,如此,在宗预死后,永安由阎芝统领。

魏发起灭蜀之战时,后主调阎芝率军支援。

于是,阎芝率部西去,留下罗宪率2000人留守永安。

以汉末三国时期将领带兵的特点看,阎芝带走的部队,应当以他几年前自己带来的5000人为主。

至于白毦兵,驻守永安已经快40年了,家业都在此,大概率是随罗宪留在永安。

而且,后来罗宪在永安的表现证明:此时留在永安的,大概率就是白毦兵这样的精锐防御力量。

蜀汉灭亡时,东吴借口救援蜀军,派盛曼率军西进。罗宪拒绝了吴军通过的请求,主动出击,击败了盛曼!

蜀汉灭亡后,很快,伐蜀魏军就发生了剧烈内乱,邓艾、钟会等人相继被杀,魏军北去而蜀汉已灭亡,益州众多城池无主!

东吴遂企图趁机夺取益州,只因必经之地永安死守,不能通过!

于是,吴军派步协前去攻打永安。

罗宪先派兵用弓箭封锁通道,使吴军不能通过,然后,主动出击,击败了步协!

值得注意的是:盛曼的吴军原本是派人救援蜀国的(只是后来改为夺取蜀地),步协更是吴军专门派来攻永安的,都是吴军的主战部队,战斗力是不低的!

无论是“绝道”的风格,还是主动出击击败吴军,都表明:此时的永安守军,仍然是一支精锐部队,只可能是白毦兵!

随后,东吴名将陆抗,率领3万人来支援,与盛曼、步协及征西将军留平共同围攻永安。

然而,在罗宪的率领下,2000人坚决抵抗,整整6个月,孤城永安始终屹立不倒!

半年后,魏军袭陆抗后方腹地,吴军撤回,永安之围终究得解!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随罗宪守永安的部队是哪支部队,但是,从永安之战中的表现来看,守永安的部队,战斗力强悍、耐力坚韧!考虑到白帝之兵本不精,只可能是白毦兵!

最后,随着罗宪归顺魏,白毦兵也就成了魏国的武装力量。

板楯蛮

板楯蛮,也叫賨人,是长期生活在巴西郡宕渠等地的少数民族。

这个部族很早就以善战闻名。

板楯蛮的称号,最迟源于殷商时期,因为他们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骁勇异常。

武王伐纣他们参加过,刘邦、韩信“还定三秦”他们也参加过,作战骁勇之名早已经远扬。

汉末时,他们大多信奉了张鲁的“五斗米教”,崇拜张鲁。

因此,张鲁降曹操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随张鲁向北迁走了(当然,由于张飞在宕渠之战及时击败张郃,因此,仍有不少板楯蛮留在了宕渠一带)。其中迁到陇西的一支,后来杀入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这是后话,先不说了。

不过,即便如此,后来少有的一些回到蜀汉的板楯蛮,依然展现了他们的善战!

王平,就是板楯蛮,他原本也追随张鲁去了北方,甚至还跟着老大去洛阳见天子,被任命为假校尉。

汉中之战时,王平率领所部投降了刘备。

因此,部分板楯蛮,也就成了王平的基本部队。

此外,蜀汉在宕渠还不断招募板楯蛮加入蜀军。

由于板楯蛮的特殊性,当时的少数民族部队一般很难接受一个汉人将领统帅,所以,至少在王平后来崛起为大将后,他们大概率也主要由王平统领。

板楯蛮的战绩及结局

板楯蛮最经典的一战,正是蜀军最不堪回首的一战——街亭之战。

我们知道,街亭之战时,王平以马谡副将的身份参战。

马谡不听王平的劝阻,驻军山上,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全军溃散!

此时,王平率领所部千人(当时王平级别只是稗将军,级别不高,因此,所部应当只有自己的板楯蛮),从容不乱,鸣鼓自持。

王平军虽少,但整齐镇定,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相逼。

因此,王平收集已经溃散的各部蜀军,安然自若。

此战,蜀军虽大败,但在王平的镇定下,溃兵多安全返回!

战后,王平受到了诸葛亮的褒奖、重用。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王平传》

王平因此加官进爵,并统领了”五部“,也就是”无当飞军“。

由于王平后来长期统领了无当飞军,因此,许多朋友将王平在街亭的镇定表现也归功于无当飞军,这是搞错了顺序——正是板楯蛮兄弟的镇定帮助王平建功,王平才得以统领无当飞军的。

此后,板楯蛮部与无当飞军皆归王平指挥,后续事迹应当基本相同。

无当飞军

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华阳国志》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征发南中劲卒青羌加入蜀军,建立五部,并把其万余家迁移到蜀地。

此后,青羌五部所当无前,号称飞军,成为了蜀军精锐!

诸葛亮的这个方法,可谓一石二鸟。

首先,南中最能打的青壮年都加入了蜀军,成为了蜀军的作战力量。

如此,南中地区可能的反叛力量大为削弱,使蜀汉可以在不留太多兵力的情况下就保持在南中的稳定统治,利于集中力量北伐!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蜀汉,真的收获了一支“所当无前”的精锐之师!

无当飞军的战绩及结局

无当飞军的表现,无愧于”所当无前“的名头!

1、力挫张郃。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对上了司马懿。

司马懿压制不住下面诸将的请战情绪,只好发起了进攻!

当时,司马懿率军与魏延、吴懿战于卤城,派张郃进攻驻守南围的王平。

街亭的老熟人,如今又对上了!

这一次,王平率领无当飞军拼死作战,“郃不能克”,张郃败走!

2、大战曹爽。

244年,曹爽率10余万大军进攻汉中。

当时,守汉中的,正是王平。除此之外,费祎、姜维等人的部队,则远在千余里外的涪城。

当时,王平已经是镇北将军,所指挥的军队,自然不只是无当飞军和板楯蛮了。

然而,汉中守军总数不满三万,而王平又选择在秦岭各险要据点皆驻兵把守(拒绝了放弃外围险要据点,集中兵力于汉乐二城的建议)。

因此,无当飞军和板楯蛮,应当是主要的机动部队。

王平以护军刘敏等人驻兴势山,自率机动部队为后拒,既为兴势山驻军后援,又时刻防止魏军迂回黄金城。

待到费祎、姜维等人抵达前线后,蜀军赢得了兴势之战的辉煌胜利,大破曹爽!

值得注意的是:费祎是开战两个月后才姗姗来迟,所以,虽然兴势之战是蜀军众将集体努力的结果,但首功归于王平,而恶战担当,自然是王平所部!

3、结局:最后一战?

关于无当飞军的最后一战,网络上传得十分悲壮。

254年姜维北伐,已患风湿的张嶷随姜维出战。

在与徐质的交战中,张嶷身自搏杀,直至战死,“然其所杀伤亦过倍”。

对于此战,网络上描写得十分悲壮,称张嶷率领无当飞军断后,拼死战至最后一人,以挽救姜维的失误。

然而,网络的说法,毕竟只是网络的说法,到底还是牵强附会。

首先,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张嶷统领了无当飞军。

张嶷长期坐镇越巂,其所部,也多是旄牛夷(就是前文中白耳兵的兵源地)等在当地招募、收降的部队。

在张嶷受命离开越巂的途中,光是旄牛夷前来加入的首领就达百余人!

看起来,张嶷所部,主要是旄牛夷为主,与无当飞军似乎并无关系。

而且,史料记载来看,张嶷所部,也是在先锋交战中折损的,并不是断后。那一次北伐,姜维还是取得了胜利的,并不需要有人断后···

因此,张嶷的事迹,虽然悲壮,但是,他的结局,并不是无当飞军的结局。

无当飞军的结局,到底是一个谜。

大概率,是与众多蜀军兄弟一样,由于后主投降,眼睁睁看着蜀汉灭亡后,只有愤怒地劈砍石头撒气了。

连弩士——专业射击部队。

连弩士,网络上介绍不多,但却是见诸正史的专业部队。

《中国军事通史》,在介绍少数民族军队时,对蜀汉的少数民族军队,只介绍了涪陵地区选拔的连弩士。

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延熙三十年···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华阳国志.巴志》

涪陵地区的禀君蛮,善于射箭。

因此,诸葛亮从中选拔了精锐3000人,组成了连弩士。

后来,250年,蜀汉又移5000家入蜀,为射猎官,专门培养射击人才。

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连弩的杀伤范围大,但是消耗也大。

如果说一般的弩是步枪的话,那么,连弩,就是妥妥的机枪了。

既然是机枪,自然也就需要专门的机枪手来操作。

所以,连弩士,就是蜀军中的机枪兵,是专业兵种。

既然元戎连弩是诸葛亮看中的“秘籍”,那么,连弩士,自然也是蜀军的特殊精锐部队了!

连弩士的战绩与结局

连弩士的战绩,史书倒是没有明确记载。

包括张郃在内的许多魏军都死于弩矢之下,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是连弩所杀伤。

既然没有,咱们也就不能瞎编了。

不过,显然,蜀汉的连弩士表现卓越,给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后来很长时间,吃过他们亏的魏、晋都十分重视当地的射击能力。

因此,西晋初年,西晋王朝“移弩士于冯翊连勺。

直到《华阳国志》成书的东晋时期,在蜀、汉、关中、涪陵等地,“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

其他精锐

可能有人会问:这里说的怎么都是少数民族部队?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1、刘备当年常年征战的精兵,多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折损。

当年关羽、张飞、黄忠的部队,当然都是精锐。

但是,关羽所部覆灭于荆州,张飞、黄忠所部在张飞、黄忠死后也在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

2、蜀军仍有其他精锐部队,但与少数民族部队的特点不同。

对此,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话中找出原因。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 非一州之所有。——《后出师表》

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诸葛亮痛心疾首介绍了蜀汉的损失,其中提到的“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可以反应出一个特点来。

赵云、阳群,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可惜的是将才。

而如青羌、賨叟等少数民族部队,折损的“一千余人”,指的是精兵。

这其中的区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蜀汉的精锐部队,当然不只是少数民族部队。

赵云的部队,早先在汉水之战中就证明了自己,后来在箕谷之战中,也是全身而退。

魏延、吴懿、陈式的部队,则在北伐中正面击败过郭淮所部以及司马懿大军。

显然,赵云、魏延、吴懿等人所统领的部队,也是精锐。

但是,显然,他们的部队能力,主要取决于将领的水准,荣光归于将领,而在将领死后,这些部队也都变得普通。

这种情况,在魏、吴也是一样的。

曹魏的虎豹骑,在曹纯之后,逐渐归于平庸,但三郡乌桓骑兵,没有名将,却始终是“天下名骑”。

东吴的丹阳兵,也没有出过名将,但同样长期是“天下精兵所出”。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过。

蜀汉的精锐,终究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甚至终究无法挽回蜀汉灭亡的宿命。

然而,无论是“西方上兵”,还是“所当无前”、“善射之风”,都使历史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而他们骁勇奋战的英姿,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图片,却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尚武气质的一部分!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