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好心办场千叟宴,结果参加的老人回家后接连去世,这是为啥?

我是居间呀 2025-01-18 17:41:30
前言

众所周知,乾隆这个皇帝是非常好大喜功的,他为了自己在民间的名声和流传到后世的名声能好一些,可谓是煞费苦心地“包装”自己。

并且随着乾隆年龄越大,他对自己的名声看得越重,于是在乾隆五十年,一场别开生面的宴会就在乾隆的主张下举办了,这场宴会就是“千叟宴”。

顾名思义,“千叟宴”指的就是请上几千个高龄老寿星举办的宴会,并且由于当时乾隆自己也70多岁了,因此他自己也是“千叟”中的一个。

然而没想到乾隆这次却好心办坏事了,原来这场千叟宴之后,参加的老人中竟然有不少在回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这是为什么?难道是菜肴有问题么?

一、乾隆好心办坏事

其实清朝是有着举办“千叟宴”的传统的,比如乾隆的爷爷康熙在位的时候就举办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因为这一年正好是康熙的六十大寿。

而另一次就是在九年后,康熙69岁的时候又高兴了,觉得能活到自己这个年龄的皇帝能有几个啊,于是就连七十大寿也等不到了非得提前一年办。

不过这其实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康熙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他生怕自己活不到七十大寿的时候,于是就提前一年举办,算了了自己一桩心愿。

也是巧了,正好就在这一年的年尾,康熙皇帝果然病逝了,还真就没能等到自己七十大寿那一年,因此也算是有先见之明了。

康熙第一次办千叟宴的时候,当时还太小的乾隆并没有参加,但是第二次千叟宴,乾隆作为康熙最喜欢的一个孙子,自然为了哄皇爷爷高兴就参加了。

大概是因为在这场千叟宴上见识到了全国老人齐齐为皇帝祝寿的风光气派,于是乾隆也学会了这么显摆皇家气派。

于是在乾隆五十年,乾隆大手一挥就决定趁着还没出正月的好日子,咱们再喜上加喜办他一场千叟宴吧!正好这一年乾隆也该75岁了,这等高龄确实应该庆祝一下。

于是就这样,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六,全国上下3000余位老人家纷纷赶到了京城,参加了这场规模无前例的“千叟宴”。

当时盛世太平,乾隆还成了人人称颂的老寿星,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高兴、多满意,因此还给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们发下去了不少赏赐,以示自己的开明。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宾主尽欢的千叟宴在结束之后的几个月内,官员家中和全国各地却接连传来了坏消息:有很多老人参加完千叟宴回家之后都病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舟车劳顿、礼节繁琐、食物刺激

其实原因很简单,乾隆办这场千叟宴自己不用挪窝,但是老人们却要一路颠簸地跑过来,这对老人家来说实在是场折磨。

那些老人们有的可能来自偏远的乡村,有的可能来自繁华的城市,他们为了参加这场盛宴,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准备,有的甚至需要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京城。

那个时候的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没有高铁、飞机、汽车这些方便舒适又快捷的交通工具,老人们要想进京参加就只能靠坐马车颠簸一路。

让年轻人坐马车颠上几天还受不了呢,对胳膊腿都不利索、精神头也不充足的老人来说就更难受了,长途旅行对他们的身体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好不容易到了京城,本来以为终于能好生休息准备赴宴了吧?实则不然,还有的折腾呢,礼部会专门派官员过来对老人们进行严格的礼仪训练。

因为要知道清朝是极其重视礼仪的,而乾隆又致力于加强自己的皇威,因此面见皇帝要进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于是老人们就得按着要求反复排练礼仪,确保在面圣时不会出错。

终于到了千叟宴的那一天,老人们身着盛装,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宴会厅,琳琅满目的菜肴和悠扬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了皇帝的关爱和尊重,瞬间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紧接着,见到了乾隆之后,大家都按照规矩好好行了礼,本以为终于能好好吃饭了,没想到礼节的折磨不止于此。

因为在用餐过程中乾隆时不时就会召见几个老人慰问,那么全场人就都得停下筷子谨听皇上教诲,甚至有时候即使跟自己也没关系也要跟着行礼。

由此可见,这整场宴会基本就没个消停时候,老人的关节一般都不是很好,但他们只能忍着膝关节的疼痛,长时间地跪在地上或站着等待,这对于他们的身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或许有人会酸溜溜地说,千叟宴上必然都是山珍海味,能吃得这么好,繁琐的细节你们就忍忍吧。

但事实真是这样么?实际上,这些让人眼花撩乱的美食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老人的口味,毕竟人年纪大了之后,肠胃功能也会衰退,对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承受能力有限。

然而乾隆为了摆场面,在宴会上准备的很多菜肴都是这种卖相好的菜,老人们就不得不勉强吃下这些食物,以示对皇帝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有的老人因为不适应这些刺激性的食物,出现了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但在皇家宴会上总不能声张这种事,因此他们即使身体不适也只能默默忍着,装出享受的样子继续这场“盛宴”。

三、返乡途中的艰难

宴会的过程中给老人们带来的伤害就已经很大了,但要是结束之后不折腾,让老人们好生休息一番,其实大多数人也是能缓过来的。

然而问题就出在很多老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因此宴会结束之后还要顶着正月那个刺骨的寒风赶回家,这就又要颠簸一路。

况且他们来的时候,一路上的官员都是接到了任务好生招待他们的,因此即使路程颠簸,但至少受到了照料能休息好,这样还能缓一缓。

然而官员们只有护送老人的任务,却没有欢送他们的义务,因此回去的时候可就没人去管你了,因此来时路上见到的那些和颜悦色、彬彬有礼的官员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非常冷漠无情。

甚至有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吏私自挪用了宴会经费,导致老人们在返乡途中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救助,因此被当作累赘和负担随便敷衍。

自然条件就已经很不好了,人际交往带来的身心压力还进一步加大,这就意味着好人们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还要忍受着心理上的折磨和煎熬。

所以有的老人在返乡途中就已经病倒或者去世,好一些的至少撑到了回家,但是一到家也开始缠绵病榻,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呢?皇上办场千叟宴是给你们面子,能被邀请的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怎么敢责怪皇上呢?因此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痛苦和悲伤。

但是平民百姓去世,乾隆是不会管的,直到后来几个月他接连收到了许多官员父亲去世,请求丁父忧的奏折,甚至有些年长的官员本人都去世了,乾隆这才察觉出来了不对劲。

于是一查之后才知道这原来并不是个例,全国各地都有众多参加了千叟宴之后老人病逝的案例,但由于没有触及到乾隆的利益,所以他根本也没在乎。

结语

所以从这场千叟宴好心办坏事带来的悲剧中,我们也应该学到做事要脚踏实地一点,不能为了自己高兴就肆无忌惮地去折腾别人,这是损人不利己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