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悬崖勒马收回43个港口出售计划还来得及!

安露与趣事 2025-03-23 16:34:43

距离李嘉诚旗下企业长江和记(以下简称“长和”)宣布出售全球43个港口已经有18天,尽管舆论反对声音高企,特别是香港《大公报》几次发文进行“提醒”,甚至直言“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停止交割”,但李嘉诚及其长和均保持沉默。

难道,李嘉诚真的要一意孤行,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将包括巴拿马运河2个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就此出售给以美国贝莱德为首的财团吗?

又或者是,因为美国的压力,如果长和决定不出售港口资产,就会对其集团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吗?

我们不妨从长和2024年的业绩来进行分析。

3月20日,长和发布了2024财年年报,该集团2024年全年总营收4766.8亿港元,同比增长3.3%。

那么在这4766.8亿港元收益中,港口及相关服务占比多少呢?

长和拥有5项核心业务,分别是零售、财务及投资、电讯、基建、港口及相关服务。

这5项的收入分别是1901.93亿港元、975.12亿港元、883.71亿港元、553.24亿港元和452.82亿港元。

从收入数据来看,长和的各核心业务中,排名第一的是零售,占比39.9%,排名第二的是财务及投资,占比20.46%,排名第三的是电讯,占比18.54%,排名第四的是基建,占比11.6%,排名第五的是港口,占比9.4%。

也就是说,港口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尽管高达452.82亿港元,但只占长和集团总收益的9.4%。而且,长和集团在全球24个国家共拥有53个港口和295个营运泊位,也就是他并没有将所有港口全部出售。

那么,假设如长和年报中所说,因为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贸易,全球供应链出现中断等情况,又或者长和反悔不将港口出售给贝莱德财团而遭受美国的无理打压,那么这53个港口的生意肯定会大受影响,但是,假设将港口收益全部剔除出去,长和集团的收益仍高达4314亿港元。

何况,如果长和能够顶住美国的压力,这些港口就一定是“零收入”吗?

结论是什么?

长和无论是否出售全球的港口业务,对它的整体收益并不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但是,如果长和最终出售了这43个港口,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有多大呢?香港《大公报》已经通过多篇文章进行了阐述,咱们就不多赘述。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李嘉诚一意孤行抛售港口,将真正的因小失大。

现在,如果李嘉诚收手,也还来得及。

因为3月4日长和的公告中写明,长和与贝莱德财团签订的是原则性协议;而据公开估计,这笔交易的最终文件预计将在4月2日前签署。

那么,李嘉诚最多还有10天时间来思考,是否一定要行此于国于民于不顾的港口交易“大买卖”。

其实,李嘉诚与其过多考虑不出售港口面临来自美国或其他方面的压力,不如考虑一下出售港口而可能导致零售板块的业绩波动。

毕竟,长和集团的零售业绩主要是屈臣氏集团贡献,占比高达40%,而屈臣氏在大陆和香港有3875家门店。

1 阅读:228

安露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