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为啥一直被主流音乐圈排斥?

音乐浪漫屋 2025-03-27 17:21:05

当刀郎的演唱会万人空巷,场场爆满。当新疆民乐混搭摇滚元素的旋律响彻体育馆时,台下是山呼海啸的喝彩,台上是文旅部门铺天盖地的宣传支持,唯独音乐专业领域保持着诡异的寂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种分裂景象,轻松愉快地,折射出当代音乐评价体系,简洁明快地,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音乐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正在制造看不见的行业壁垒。学院派所推崇的编曲的复杂程度,发声的科学程度,制作的精良程度等这些专业指标,与大众在音乐消费方面的直觉体验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断层,之前那英就公开吐槽刀郎的歌太土。

刀郎作品里,未经雕琢的那种质朴感,恰好;打破了过度工业化的音乐罐头,却也因此,触碰了行业既定的价值标尺。当《山歌寥哉》里的方言唱腔引发了全民狂欢之时,某些专业人士的沉默,或许是因为对评价体系失灵而产生的恐慌。

耐人寻味的是,在文学界以及国学领域中,对刀郎的追捧情况,恰恰将音乐界所缺失的审美维度给补充完整了。清华大学的学者发现,《罗刹海市》当中嵌套着37种传统戏曲的元素,而且台湾大学的教授从《花妖》的歌词里破译出了11种古典文学的意象。这种跨领域的解读热潮,揭示了音乐专业评价存在过于单一的不足;过度地集中于技术指标,而且忽略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它所激发的情感共振。

音协组织的功能性异化值得深思。当这个本应充当行业桥梁的机构,在民间音乐热潮面前,选择了集体失语之时,其服务对象已然产生了认知错位。文旅部门的数据表明,刀郎开展巡演,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日均15%的旅游增长;这种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文化所赋予的力量,恰恰是音乐产业最为稀缺的市场活力所在。

音乐机构,如果继续困守在小圈层中,并且秉持着那种技术上的傲慢,其实终究会丧失掉定义这个时代声音的话语权。改变或许应从音乐教育开端。当孩子们,既能解析贝多芬那经典的奏鸣曲式,也能品味刀郎音乐之中的民间叙事,这样的话,中国音乐才能够真正地打破雅俗之间的界限。音协所需要达成的使命,不是去制订那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构建起能够让那草原牧歌与交响乐章产生共鸣的声场。

0 阅读:43

音乐浪漫屋

简介:一家关于音乐的自媒体,发布好听的音乐文章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