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深圳金鹏奖颁奖礼后台,导演冯小刚邂逅了年轻的饺子。
饺子,当年只有37岁,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正是青春年少。
而他在那个时期凭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蜚声而起,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与评委会特别奖。
那时的他,身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身上那种青涩的气质,没有人会料到这一刻会被注入历史的穿越。
实际上,这场看似随意的寒暄,却在未来的15年里被网友翻出,掀起了热议的浪潮。
饺子的工作室的老员工透露:“当时冯导确实对合作表达了意向。”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刚刚以6.5亿的票房成就了辉煌,而饺子团队的全部资产却只有3台二手电脑。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饺子选择默默留在成都的出租屋,继续打磨自己的创作分镜。
从蜗居中挖掘灵感的宝藏饺子在成都的一间居民楼里,过着简朴的生活。
堆积如山的泡面箱中,隐藏着关于《哪吒》的无数创作灵感。
他的母亲保留着他在2007年至2012年间创作的237个速写本,记录下儿子每天18小时的奋斗轨迹。
“他说要做中国自己的神话宇宙。”
妈妈翻开泛黄的纸页,字迹密密麻麻,全是关于三头六臂的草图。
在这一段自我封闭的创作生涯中,饺子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扩展。
他不断地思考,反思,逐渐孕育出了耳熟能详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样的背景,似乎让人不禁称赞的是:他与冯小刚之间的这场错过,最终却以《哪吒》的崛起而重归美好。
票房之争:不同时代的创作逻辑当谈及2015年时,中国的动画电影票房仅为20.1亿,而到2023年却突破了200亿大关。
显然,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足以让人惊叹。
冯小刚在近十年中最高票房的作品《芳华》也仅为14.23亿。
这样的数字对比暴露出了两个时代作品创作逻辑的分野。
饺子曾提到自己的“法宝”,是母亲亲手缝制的红围巾。
当初,他选择转行从医学硕士成为动画导演,一家人为此颇为反对,唯有母亲偷偷为他准备了三个月的生活费。
“她不懂什么蒙太奇,但她知道儿子有光芒。”
母爱与坚持的交融这样的母爱在默默无闻中给予了饺子巨大的支持和动力。
与冯小刚的商业关注点形成鲜明对比,饺子却在追逐自己的理想,寻找属于中国动画的家园。
某次路演中,饺子指着银幕说:“敖丙的万龙甲,原型是妈妈织的毛裤。”
这一句深情的告白,似乎道出了所有创作背后的情感与坚持。
在冯小刚与饺子之间,不单是时间与内容的搁浅,更是两种对创作的理解与追求的对撞。
回顾2010年那次相遇,似乎是“错过”的一次成就。
如果当年选择了合作,不知道是否会错失后来《哪吒》的华丽重生。
这使人想起宫崎骏拒绝迪士尼邀约的名言:“温室里长不出能抗击风雨的松树。”
中国动画在”的十年阵痛期迎来了原创的春天,这种带有棱角的坚持恰恰是饺子所需要的。
代际的价值观转型在知乎上,有人问道:“如果给你冯小刚的橄榄枝,你会接不接?”
在3.2万条回答中,最高赞的来自一位游戏公司主美:“2014年我拒绝过鹅厂的offer,现在看着自己设计的角色出现在地铁广告上,比当年多赚十倍都开心。”
这样的代际价值观的转变,正如饺子在《哪吒》中埋下的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结语从华丽的导演席到平凡的出租屋,冯小刚与饺子的故事,不止是两位导演的相遇与错过。
而是整个中国动画行业发展的缩影,蕴藏着的是时代的变迁与信念的坚持。
每一位追梦者都在不同的艺术之旅中,寻求属于自己的光芒与价值。
这一切都源自于初衷与坚持,正是这种精神,让《哪吒》在影坛上绽放光芒,创造了辉煌的票房佳绩。
你认为,若是回到2010年的那个时刻,你会如何选择?
继续独立创作,还是真心拥抱机遇?
在评论区期待你的声音!
真好意思在饺子跟前说自己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