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本该是电商平台摩拳擦掌,迎接双十一购物狂欢的时刻。然而,今年的京东却意外深陷舆论漩涡,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脱口秀演员——杨笠。
杨笠,一个以犀利言辞和“性别议题”脱口秀闻名的年轻演员,成为了京东今年双十一的代言人。消息一出,舆论炸开了锅。支持者为京东的“勇气”和“进步”鼓掌,反对者则怒火中烧,直指京东“吃相难看”、“为了流量毫无底线”。一时间,抵制、谩骂、质疑声此起彼伏,京东的品牌形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风波的起因,还得从杨笠过往的经历说起。2020年,她在一次脱口秀表演中,一句“男生为什么明明看起来这么普通,但是他却可以那么自信”,让她一夜之间成为话题中心。支持者将她奉为“独立女性”的代表,反对者则指责她“挑起性别对立”、“制造男女矛盾”。此后,杨笠的每一次公开亮相,几乎都伴随着争议,甚至被贴上了“性别对立”的标签。
然而,京东似乎并没有预料到,将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推向风口浪尖,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质疑京东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她经济”的浪潮?还是在刻意追求某种“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的商业化
近年来,“她经济”的崛起,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女性消费者的巨大潜力。从化妆品、服装到汽车、房产,女性消费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为了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各大品牌纷纷打出“女性友好”的旗号,推出各种迎合女性消费心理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然而,在“她经济”的浪潮下,一些企业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打着“女性”的旗号,就能赢得市场。他们忽略了,真正的“女性友好”并非一味地迎合和讨好,而是要真正理解女性的需求,尊重女性的选择,为女性创造平等和友好的消费环境。
更有一些企业,将“政治正确”视为一种商业策略,试图通过迎合某种社会思潮来获取利益。他们打着“性别平等”、“多元化”的旗号,却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这种“伪政治正确”的商业操作,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品牌形象,失去用户信任。

“咪蒙”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自媒体人,以其犀利的文风和对“女性话题”的独特见解,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咪蒙的“毒鸡汤”式文章和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的言论,逐渐引发了公众的反感,最终走向了被封杀的结局。
咪蒙的案例,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要试图利用“政治正确”来获取商业利益,更不要将“政治正确”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企业应该明白,商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政治正确”只是一个社会议题,它不应该成为商业决策的唯一标准。
京东事件的深层解读
回到京东杨笠代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京东在追求“政治正确”的过程中,似乎走得有些“用力过猛”。作为一家以“奋斗者文化”著称的企业,京东一直以来都强调“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京东似乎更倾向于通过一些“表面功夫”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例如在管理层中提升女性比例,在宣传中强调“女性力量”等。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正确”,却与京东的企业文化和用户群体产生了割裂。京东的核心用户群体,主要是那些追求性价比、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非品牌的“政治立场”。京东选择杨笠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代言人,无疑是与这部分用户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京东的“政治正确”似乎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在杨笠代言事件引发争议后,京东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员工对公司的决策表示不解,认为公司为了迎合“政治正确”,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这种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从侧面反映出京东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走得并不稳健。
京东事件,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在面对“政治正确”时的一种普遍困境。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在“政治正确”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又与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企业的文化困境

事实上,京东并非第一个因为“政治正确”而翻车的中国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他们的一言一行也increasingly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些在国内看似“政治正确”的言论或行为,到了国外却可能被解读为“文化侵略”或“价值观输出”,从而引发反弹。
例如,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投放广告时,为了迎合当地文化,often会对广告内容进行“本地化”改编。然而,这种改编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很容易陷入“文化挪用”的争议。此前,某中国服装品牌就因为在海外广告中使用了具有争议性的元素,而遭到当地民众的抵制,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些案例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追求“政治正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国内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压力,更要关注国际社会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碰撞。一味地照搬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标准,不仅无法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损害自身品牌形象。
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navigating“政治正确”这片“雷区”呢?

“实干兴邦”:回归商业本质,找准自身定位
在“政治正确”议题上,中国企业首先要明确一点:商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迎合某种社会思潮或政治倾向。企业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打造品牌价值等方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治正确”的光环。
其次,中国企业要树立文化自信,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中国企业应该立足于自身文化土壤,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正确”之路,而不是盲目地照搬西方模式。
例如,在“性别平等”议题上,中国企业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在推动女性职业发展、保障女性权益等方面的经验,但也要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探索出一条更具中国特色的道路。

最后,中国企业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政治正确”绑架。在面对“政治正确”议题时,企业要冷静分析,理性判断,不要被舆论裹挟,更不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
“实干兴邦”,这句中国古训,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正确”议题上,中国企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被虚无缥缈的“政治正确”所迷惑,更不要为了追求“政治正确”而牺牲自身的商业利益和发展前景。
结语
京东杨笠代言事件,为所有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政治正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赢得用户认可的利器,也可能成为企业陷入舆论漩涡、损害自身利益的陷阱。

在“政治正确”议题上,中国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找准自身定位,才能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写长篇大论的,一般都是洗白文,或者渗透文。要查一查,一查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