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任飞鸿之影 2024-12-12 13:49:45

烽火连天,群雄逐鹿!东汉末年,朝廷昏庸,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熊熊火焰点燃了乱世的导火索,也开启了英雄辈出的传奇篇章。在这乱世洪流中,一位没落的皇室后裔刘备,以仁义之名,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征途。他从一介织席贩履之徒,到招揽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最终问鼎中原,建立蜀汉,成就了一段传唱千古的帝王佳话。然而,蜀汉的辉煌却如昙花一现,夷陵之战的惨败,让白帝城托孤的悲壮一幕,成为了刘备一生最后的绝唱。弥留之际,他将复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了诸葛亮,却唯独告诫他不要重用赵云,这究竟是为何?

——【·1·】——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场,都想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要说这群雄逐鹿,除了拼实力,拼资源,最重要的还得拼人才。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一帮能人异士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光杆司令是成不了气候的。就拿三国那几位大佬来说吧,刘备、曹操、孙权,个个都是人精,但他们在识人用人上却各有各的套路。孙权这人吧,用人比较灵活,不拘一格。

就拿他选的四任大都督来说吧,周瑜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鲁肃主张联蜀抗曹,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陆逊更不用说了,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直接把刘备送走了。你看,孙权选的这些人,个个都是一时之选,也正是因为他们,东吴才能在三国的舞台上屹立不倒。曹操呢,那也是个识人的高手。他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懿的野心,知道这小子不是省油的灯,一直对他严加防范。

只可惜,他的儿子曹睿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结果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把曹魏的江山拱手让给了司马家。要说这识人用人,还得看刘备。刘备这人起步晚,没啥家底,也没啥地盘,他能依靠的,就只有人才了。所以,他对人才那是相当的重视,看人也看得特别准,甚至比曹操和孙权还要厉害。刘备临终前,特意拉着诸葛亮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当时虽然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没当回事。

结果,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纸上谈兵,被魏军打得落花流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也就此宣告失败。除了马谡,刘备还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子龙不可重用”。这话一出,很多人就纳闷了,赵云可是蜀汉的元老,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怎么就不能重用了呢?要想知道答案,咱们还得从赵云这个人说起。

赵云,那可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完美武将。他武艺高强,长坂坡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他忠心不二,一生追随刘备,从不离弃;他冷静沉着,每战都能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可以说,赵云是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完美武将。从赤壁之战开始,赵云就成了诸葛亮最信赖的助手,几乎每次战役都要带上他。为啥呢?

因为关羽和张飞都有明显的缺点,关羽这人吧,太傲了,谁都看不上,张飞呢,脾气太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士卒,执行力也不行。赵云就不一样了,他这人没啥架子,执行力也强,诸葛亮当然喜欢用他了。

而且,赵云这人没啥野心,从不争权夺利,诸葛亮也不用担心他会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诸葛亮对赵云那是相当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刘备是什么人?那是人精中的人精!他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对赵云太过依赖,这样下去,不利于其他将领的成长。

而且,赵云能力虽强,但他性格过于稳重,缺乏独当一面的魄力,如果一直让他担任副将的角色,就很难发挥出他最大的价值。

所以,刘备才对诸葛亮说“子龙不可重用”。他并不是否定赵云的能力,而是希望诸葛亮能够给其他将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独当一面,独当一面才能快速成长,这样才能为蜀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

赵云,一个在三国乱世中闪耀的名字,忠勇双全,战功赫赫。从公孙瓒到刘备,他始终追随着心中的明主,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位常胜将军的一生,却也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的暗流涌动,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刘备入蜀,是蜀汉政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却也埋下了日后分裂的种子。荆州集团,跟随刘备多年的心腹爱将,他们骁勇善战,为蜀汉的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益州集团,则是刘备入蜀后吸纳的本地势力,他们精通治国安邦之道,为蜀汉的稳固发展贡献力量。两种力量,如同水与火,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刘备深谙此道,在用人方面,他巧妙地平衡着两股力量,维持着蜀汉政权的稳定。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刘备在病榻之上,对蜀汉的未来充满了担忧。白帝城托孤,他将诸葛亮和赵云叫到身边,分别托付了不同的重任。诸葛亮,足智多谋,被寄予了治国安邦、北伐中原的厚望。

而赵云,忠勇可靠,被刘备委以重任,留守后方,辅佐幼主。这看似不“重用”的安排,实际上是刘备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他深知,赵云的存在,是对刘禅的保护,也是对蜀汉政局稳定的保障。然而,诸葛亮的雄心壮志,却在无意中打破了这来之不易的平衡。北伐,是诸葛亮毕生的夙愿,也是他实现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关键一步。然而,连年征战,不仅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也加剧了内部的矛盾。荆州集团,渴望建功立业,对北伐充满热情。而益州集团,则更加注重休养生息,对北伐持谨慎态度。

赵云,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也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参与了多次北伐战争。他的存在,固然为北伐增添了几分胜算,却也打破了刘备生前苦心维持的政治平衡。赵云的离世,是蜀汉政局的转折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哥”的离去,让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失去了赵云的制约,宦官黄皓开始崛起,逐渐控制了朝政。他排挤忠良,贪污腐败,加速了蜀汉的衰败。

试想,如果赵云还在,以他的威望和能力,是否能够遏制住黄皓的野心,为蜀汉争取到一线生机呢?

蜀汉后期的政治舞台,充满了斗争和倾轧。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也没有出现能够力挽狂澜的政治强人。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决策失误层出不穷,最终走向了无可挽回的深渊。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在朝臣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曾经不可一世的蜀汉政权,就这样在内部的倾轧和腐败中走向了灭亡。

蜀汉的悲剧,给后人敲响了警钟:内部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赵云,这位忠勇之士,他的命运,是蜀汉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回顾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