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驾崩,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24 20:35:18

雍正驾崩后,51岁的李卫也随之撒手人寰,这位一生忠心耿耿的“雍正铁杆”居然就这样走了,像是随主而去的老仆。

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雍正宠信他,乾隆却不买账,甚至怒斥他是“庸奴”,还对他托名立庙的行为大发雷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卫一生功勋无数,为什么到了乾隆这儿却落得如此评价?

一、雍正与李卫:知遇之恩深似海

李卫生于江苏丰县,家境殷实,却对读书识字兴致缺缺,自幼便展现出活泼好动、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对舞刀弄棒等武学之事反倒兴趣浓厚,虽识字不多,但记忆力超群,过目之事皆能铭记于心。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获得员外郎一职,由此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先后在兵部、户部任职,在户部郎中任上,他初露锋芒,敢于直面权贵,

巧妙制止了一位亲王下属的贪污行径,这一行为虽未让他即刻飞黄腾达,却引起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的关注,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雍正继位后,锐意改革,亟需一批忠诚且能干的臣子来推行新政,李卫因其清正廉洁、果敢坚毅的品质以及之前的出色表现,进入了雍正的视野,被委以重任。

他的官场晋升之路犹如开挂一般,从直隶驿传道起步,迅速调任云南盐驿道,开启了他在地方上大展拳脚的征程。

在云南,李卫面临着盐政的重重积弊,官盐运输过程中各级官吏层层盘剥,致使盐政亏空严重,私盐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

李卫到任后,毫不退缩,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畏勇气,深入调查盐政内幕,雷厉风行地清查亏空,果断罢免贪墨无能的盐官,大力整顿盐场秩序,加强对私盐的稽查力度。

他充分发挥自己过目不忘的本领,仔细核对账目,精准地揪出了盐政中的贪腐分子,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如汉军旗出身的云贵总督高其倬就因盐政问题被他弹劾。

在李卫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盐政在短短一年内便焕然一新,多年亏空的 11万两白银得以全部填补,这一显著成效不仅让雍正对他更加赏识,也让他在官场中声名鹊起。

此后,李卫的仕途一帆风顺,相继升任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成为雍正朝的肱股之臣。

二、乾隆继位:风云变幻暗潮涌

乾隆继位之初,这位年轻的君主试图在政治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与雍正时期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推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旨在缓和朝廷内部的紧张氛围,拉拢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在这一过程中,他并未立即对前朝的老臣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和更换,而是选择继续任用他们,李卫作为雍正朝的重臣,自然也在留用之列,依旧在江浙一带担任要职,负责整顿盐务、打击盗贼等事务,维持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

起初,乾隆对李卫表现出了一定的礼遇和重用,赏赐他四团龙补服,对他的政绩也有所褒奖,这似乎让李卫感受到了新朝的温暖,也让朝廷内外的官员们认为李卫在乾隆朝依然能够保持其地位和影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对李卫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李卫的行事作风一贯刚直不阿、果敢坚毅,在官场中以雷厉风行、直言不讳著称。

他不擅长迎合权贵,也不屑于玩弄官场的权谋之术,这种性格在雍正朝因其锐意改革的政治氛围而备受赏识,但在乾隆朝却逐渐成为了他的“绊脚石”。

乾隆作为一位新君,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统治方式,他更倾向于臣子们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意见,遵循官场的潜规则,在维护皇权尊严的前提下施展才能。

李卫的直爽和强硬,让乾隆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尽管李卫并无此意,但他的存在无疑让乾隆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此外,李卫在民间的声望极高,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将他视为清官廉吏的典范,甚至在一些地方为他立庙祭祀,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这种民间的高度赞誉,在封建帝王眼中,却可能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乾隆担心李卫的威望会超越皇权的控制范围,引发民间对臣子的过度崇拜,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可能分散皇权影响力的因素都不会被容忍。

三、李卫之死:气绝身亡为哪般?

1738年,李卫 50岁,已到知天命之年,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率真的性格,在下朝后与身边的太监有说有笑地闲聊家常,这一幕不巧被乾隆撞见。

乾隆顿时龙颜大怒,长期以来对雍正朝老臣的不满以及对汉臣的潜在偏见瞬间涌上心头,再加上他对李卫与内廷宦官密切往来的猜忌,于是怒斥李卫“结交内史、欲图谋不轨”,随即将李卫移交吏部议处。

李卫本就脾气火爆、性格耿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诬陷,他内心的愤怒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坚称自己无罪,绝不低头认罪。

在这愤懑和忧惧的双重情绪折磨下,李卫的旧疾复发,病情迅速恶化。

乾隆听闻李卫生命垂危,或许是出于表面的姿态,或许是念及他曾为朝廷做出的贡献,赶紧派遣御医前去诊治,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没过几天,李卫便含冤而逝,享年五十一岁。

李卫的死讯传来,乾隆表面上表现出一副伤心惋惜的样子,甚至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他公开肯定了李卫生前的功绩,下令按总督之礼为其进行祭葬,还赐予了“敏达”的谥号,似乎给予了李卫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四、托名立庙:乾隆盛怒缘何起?

李卫去世后,江浙地区的百姓念及他的功绩,在杭州西湖的花神庙中供奉了李卫及其妻妾的塑像,尊其为“湖山神位”,以此来纪念这位为他们带来安宁和福祉的清官。

百姓们怀着朴素的情感,自发地前往庙宇祭拜,香火不断,这一现象反映了李卫在民间的崇高声望和百姓对他的深深敬爱。

而当乾隆南巡至西湖,目睹花神庙中的这一景象时,却勃然大怒。

在乾隆看来,这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和冒犯。封建帝王独尊的思想在乾隆心中根深蒂固,

他认为只有皇帝才是天下臣民的主宰,才配得上百姓的供奉和祭祀,而李卫作为一个臣子,即便有再多的功绩,也绝不能享受如此“僭越”的待遇。

乾隆愤怒地斥责道:“李卫这个人仰仗着先皇的恩宠,任性骄纵,根本不是一个公正纯臣。

他竟敢假托名义立庙,实在是太荒唐了!”于是,乾隆立即下令将李卫的塑像从庙宇中拆除,并毁掉庙宇,

0 阅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