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当稳居榜首。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在以后雄踞天下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后来的历代王朝都在延续这次变法的主要精神,形成“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局面。
不过,后人有一个疑问,商鞅变法如此成功,其他六国为何不效仿秦国,也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呢?
一、变法风云起在战国那个动荡不安、诸侯纷争不断的乱世之中,各国都在谋求强国之道以图生存和称霸。
秦国地处西陲,相较于中原各国,在诸多方面较为落后,但其国君秦孝公胸怀大志,一心渴望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让秦国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崛起。
恰在此时,商鞅怀揣着法家的治国理念与满腔的才学,从魏国来到了秦国。
秦孝公与商鞅相见恨晚,二人对于秦国的发展方向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就在秦国拉开了帷幕,秦国也踏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
二、商鞅变法究竟变了什么?它首先重塑秦国权力骨架,商鞅变法在政治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推行县制,将秦国的领土划分成一个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分散、诸侯割据的局面,使得国家权力能够更加集中地掌握在国君手中,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往凭借世袭就能享受高官厚禄的贵族们,再也不能靠着祖宗的荫庇安享荣华富贵了,而是要依据自身的才能和功劳来获取相应的职位与待遇。
这样一来,为有才能的平民开辟了晋升的通道,也让秦国的官僚体系能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更具活力与效率。
还有实行什伍连坐制,把百姓们按照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方式进行编制,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是其中有一家犯罪,其他几家若知情不报,也要一同受罚。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让违法犯罪行为难以隐匿,社会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同样带来了诸多变革举措。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作为过去的土地国有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商鞅打破这种旧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让农民们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开垦土地、精耕细作的热情,推动了土地的私有化进程。
重农抑商政策也是重要的一环,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发展壮大了,国家才能有稳定的粮食供应,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保障。
所以,他通过各种政策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比如减轻农民赋税、奖励耕织等。
同时,对商业活动加以限制,抑制商人的势力,引导社会的人力、物力更多地流向农业领域,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统一度量衡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变法之前,秦国各地的度量衡标准不一,这在商品交换、税收征收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商鞅下令统一度量衡,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重量等标准,使得全国的经济交流变得顺畅有序,规范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
军事上的改革是商鞅变法中极为亮眼的部分。
奖励军功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贵族凭借出身就能在军中占据高位的传统,不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土地、财富等赏赐。
普通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希望,纷纷踊跃参军,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同时,严禁私斗,在秦国以往,民间私斗之风盛行,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消耗了国家的元气。
商鞅通过严厉的法令禁止私斗,将百姓的战斗热情引导到对外的战争上去,使得整个秦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秦军逐渐成为了令其他诸侯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三、为何只在秦国取得成功秦国有着独特的国情,这为商鞅变法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从文化层面来看,秦国相较于中原各国,受传统宗法制的束缚相对较小。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长期以来受周礼等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对于变革往往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秦国地处西陲,文化上相对较为质朴、开放,对于新的理念和制度的接受程度更高,变法所面临的思想阻力也就相对较小。
而且秦国在当时相对落后,长期被中原各国所轻视,国内的氏族势力相较于其他强国来说也不算强大。
这就意味着在推行变法时,需要打破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没有那么多,变革的阻力自然也就小了很多。
同时,秦国上下都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状况,对于改变现状、走向富强有着极为迫切的渴望,所以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对于商鞅变法都有着较高的接受度,愿意积极配合变法的实施。
秦孝公作为秦国的国君,对于商鞅变法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有着强烈的求贤之心,一心想让秦国摆脱困境、走向富强。当商鞅带着他的变法理念来到秦国时,秦孝公慧眼识珠,给予了商鞅充分的信任,将变法的大权全权交予商鞅,让他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推行各项改革举措。
在变法过程中,无论面对国内贵族们的反对声浪,还是变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质疑,秦孝公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商鞅这一边,为他撑腰打气,用国君的权威来压制那些反对变法的势力,保障了变法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稳步推进。
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孝公如此强有力的支持,商鞅变法很难在秦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当时的外部环境也为秦国的商鞅变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在战国时期,三晋地区(韩、赵、魏三国)时常陷入混战之中,各国都忙于争夺地盘、互相攻伐,无暇顾及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发展变化。
秦国周边的局势相对比较稳定,这就为秦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使得秦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国内的变法事宜,不用担心外部势力的大规模干扰和破坏,让商鞅变法得以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后世为何无人模仿?自秦汉之后,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下,国家的各项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且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若要进行像商鞅变法那样全面且深入的改革,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王朝内部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相互交织,他们往往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会极力抵制任何可能影响到他们利益的变革举措。
想要打破这些利益集团的阻碍,推行大规模的变法,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所面临的阻力远比战国时期秦国面临的阻力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大一统王朝往往更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对于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的变革措施会十分谨慎,担心变法一旦实施不当,会引发内乱,危及王朝的统治根基,所以后世很难像秦国那样大刀阔斧地去开展全面的变法活动。
商鞅变法有着自身独特的特性,它在很多方面是根据秦国当时的具体国情量身定制的,并不适合后世其他朝代去模仿。
例如,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一切以增强秦国的军事力量为导向,通过奖励军功等手段让秦国几乎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这种模式在战国乱世,秦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军事威胁时,确实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秦国迅速崛起。
而在后世相对和平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更多地转向了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军国主义的那一套模式显然就不再适用了。
而且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特权、实行严苛的愚民政策等做法,也不符合后世对于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和需求,所以很难被后世朝代所借鉴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