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价格战全面爆发!中国能打破特斯拉的“垄断”吗

智行爱车 2025-02-22 06:14:38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日渐成熟,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驾驶价格战已逐渐拉开帷幕。特斯拉作为智能汽车的领导者,其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EAP)定价为3.2万元人民币,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则定价6.4万元人民币。尽管FSD在中国市场尚未推出,但这一定价策略已经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

比亚迪在2024年2月10日推出的智驾系统——天神之眼,迅速成为市场的焦点。海鸥自由版的售价为7.88万元,标配了天神之眼C系列的DiPilot 100智能驾驶系统。这使得FSD的定价在中国市场显得过于高昂,甚至比一些搭载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整车价格还要贵。比亚迪的举措也促进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并推动了汽车厂商间的价格竞争。在比亚迪之前,长安汽车已经将智能驾驶应用于15万元级别车型,并计划在未来的10万元车型上使用激光雷达等高阶技术。

智驾价格战

随着智能驾驶价格战的加剧,各大汽车厂商纷纷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来应对这一局面。一方面,汽车厂商通过自研和合作的方式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普及。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曾提出“灵魂论”,表示车企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不会接受单一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汽车企业对自研与合作之间的态度。

另一方面,许多传统车企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布局中。例如,上汽投资了Momenta,长城汽车则投资了元戎启行,这些合作让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逐渐取得技术突破。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兴汽车厂商则选择坚持自研,但这一过程伴随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相对较长的产品周期。尤其在智能驾驶方面,蔚小理等新势力曾面临过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且在市场上也经历了不少的亏损。

自研与合作并行的双重路径

智能驾驶的研发成本极高,尤其是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低毛利的市场环境使得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变得更加困难。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之前,中国大部分乘用车的售价低于15万元,因此很多传统车企难以通过智能化提升车辆毛利。比亚迪、长安、吉利等车企虽然通过自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为了降低成本,很多车企也开始在硬件与软件的采购方面寻求合作,尤其是通过对智能驾驶技术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利用外部技术力量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

智驾普及化与降本进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智能驾驶的硬件成本持续下降,这也推动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以激光雷达为例,过去五年内其价格已下降了近95%。2024年,国内多款售价不到20万元的车型开始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此外,比亚迪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配置,进一步降低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这为将智能驾驶功能普及至更多消费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能驾驶硬件的普及不仅仅体现在高端车型上。以比亚迪为例,其在一些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也成功实现了智能驾驶标配。这种智能驾驶下沉的趋势是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随着更多车企开始在入门级车型上提供智能驾驶功能,预计2025年将成为中国智能驾驶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智驾的未来展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创新,未来的智能驾驶系统将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更多的低价车型也将搭载先进的智能驾驶功能。预计到2025年,智能驾驶将从高端市场逐渐渗透到更多的中低端车型,并实现广泛普及。这不仅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还将加速中国车企在全球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提升。

总的来看,智能驾驶价格战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在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定价权也将在未来得到逐步确立。

0 阅读:3

智行爱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