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胡金铨,唐探,1996

猴姆小馆 2025-02-15 08:58:25

周润发说《唐探1900》里的角色,他等了三十年。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今天仔细说说。

用文艺的视角理解,这句话不能算错,的确有一部《华工血泪史》没有拍成,发哥当时确实有跟胡金铨洽谈过。

用商业的视角理解,这多少有点卖情怀的意思,但毕竟没说假话,所以也没什么值得否认的。虽然我一直对于「等了XXX(某电影或角色)多少年」这种话抱有一听一过的态度,但有时候糊涂点也挺好。灯红酒绿之下,你遇到当年心仪的同桌,说了句等了你十年,只要你没老婆,那哪怕中间早就把她忘了,捡起来也算是一段佳话。

《华工血泪史》可以说是胡金铨导演一直想拍的片子,这远比发哥说的日子要久。根据我的考证,能找到的报章杂志里,胡金铨基本上在七十年代就想拍这个电影了(图为1981年新加坡的剪报,可以看出在81年的五六年以前,胡金铨已对该片心心念念)。

胡金铨在华语电影史上,是一个专业且伟大的导演。他对于中国武侠片走向世界的贡献要高于其他任何人,包括把他涮了一顿的后生晚辈徐克(如加上徐克拍新龙门客栈都没知会胡导,那起码是两顿)。

但胡导80年代后票房一直不如意,且资源跟不上,哪怕是远来内地取景的《画皮阴阳法王》,开头的长城景致美轮美奂,配上郑少秋的《摘星》更是宛如中国古典画走入了现实,却依然看出预算有限,导致后面的神魔斗法像闹着玩,最后票房惨败。

所以他这部戏其实一直没有拍成。但在90年代后期,他多次跟吴宇森等人商讨,要拉到外资,而且有了些眉目。加上吴宇森和发哥当年关系还是非常亲密,说得上话,从中斡旋。

根据考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1996年已初步谈好,在发哥当时给内地拍广告的新闻里有所涉及(标题里写着去中国拍广告,一是源于这是新加坡报纸的报道,二是当时还未97,外国报纸自然不会有政治敏感性替中国承认香港)。

且从其他的一些只鳞片爪的资料来看,当时剧本也已经成型,甚至为发哥量身定制了一些英雄片的戏份(也算是胡导本身为商业元素而折腰的一个选择)。

很黑色幽默的是,直到1997年1月14号的时候,各大媒体依然在宣传这件事:

之所以说是黑色幽默,原因有二:

1.上面提及的几个电影,最后一部也没合作成。可见电影界的不确定性极大,哪怕已经公开宣传的计划也会随时泡汤,不以你的咖位而转移。如果非说合作成了一部,那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但起码当时张艺谋想拍的肯定不是这么一部古装戏,毕竟当时胡金铨的精神弟子李安还没有发明一套在北美大卖,同时带疯内地所有电影导演的《卧虎藏龙》。

2.第二点原因,就是胡导演就是1997年1月14号去世的。也就是说看到这则消息十分期待的电影观众,第二天就会发现这个合作机会已经不存在了。

但这个戏当时还没黄,仍然在谈。吴宇森接手了这个项目,当时有传要自己导演,也有说要找梁普智来拍。谁拍是其次,可男一号都延续了胡导的选择。

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之后吴宇森跟发哥在好莱坞都不算如意。有好的发挥,可很快就萎靡了,一部讲华人血泪的电影,在内地市场还没起飞的时候,真的会有美国人愿意看吗?如果吴宇森一直是《变脸》水平的商业成绩,发哥则持续参演《卧虎藏龙》这个档次的片子,那这个计划还有成型的可能。越拖到后来,这个项目越难做,因为胡金铨起初拉投资的时候,周润发还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好莱坞市场实践,只知道是个来自东方的巨星,且受到昆汀等cult片、枪战片爱好者的追捧。而不是《再战边缘》里的唐人街小警察。当你成功的时候怎么都好说,但失败以后,资本方就会追责你的血缘了。就如同《唐探1900》里,白轩龄在美国是没有退路的,他的厂子开的好,一切相安无事,看来就跟正常美国体面商人毫无分别。但有了点沾边的负面新闻,一切努力都成为泡影。

所以这个事情这样想来,的确为发哥感到惋惜,也感到欣慰。惋惜他终究没有拍到这样一部胡导演历经二十年心血(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伟大构思,但也欣慰他年纪大了以后,仍然能演一个类似的角色,哪怕在美国市场依然不行,但三十多亿的票房,五六亿美金起步的成绩,曾经难以望其项背的好莱坞大作在北美也不过如此。只要中国继续发展,青岛一样可以做旧金山,横店未必不是好莱坞。

在查阅这个报章杂志的过程里,我多次为当时的观众所嗟叹。

他们也许只是想看自己的明星,在国际舞台,演自己的故事。可这事情在当年千难万难,哪怕是远赴重洋的东方英雄,也一样是龙游浅水。一代华人有一代华人的美国血泪史,而《唐探1900》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推开电影院大门,会发现也许这个命题,已经有了消解的可能。

0 阅读:1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