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很多的年轻人,失业了之后,在家里待着,也不出去找工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社交媒体上,“躺平”与“啃老”成为高频词汇,而招聘市场上“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愈演愈烈。
当年轻人选择在家待业时,这绝非简单的“懒惰”或“逃避”,而是时代浪潮下多重矛盾挤压的缩影。表面看是个人选择,实则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困境与代际价值观的碰撞。那么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有5方面的原因,值得大家去深思。
第一, 年轻人更加理性了
很多的年轻人并非不愿工作,而是“工作”的性价比正在崩盘。一线城市月薪6000元的普通岗位,扣除房租、通勤、餐饮等刚性支出后所剩无几,甚至不如回家“啃老”配合兼职的收入。
更残酷的是,35岁以下职场人个税起征点仅5000元,但灵活就业者社保断缴率高达29%。当生存压力与职业尊严难以平衡,年轻人选择“战略性躺平”——用低消费对抗高物价,用时间自由对冲职场内卷,这本质上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生存策略。
第二, 岗位消失以及人才错配造成的
一边是传统制造业因智能化转型淘汰百万岗位,另一边是AI、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门槛高企。高校毕业生突破1222万,但企业校招岗位缩减42%,且“985+3年经验”的复合门槛让应届生首轮淘汰率超40%。
更荒诞的是,外卖骑手群体中本科学历占比达30%,制造业工程师缺口200万却无人问津——教育投入与职业回报的严重倒挂,让年轻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第三, 从“生存优先”到“意义至上”
时代对工作的期待已从“谋生工具”转向“自我实现载体”。76%的年轻人将“工作意义感”列为择业首要标准,远超薪资考量。
当职场996文化透支健康、晋升通道狭窄、35岁“隐形失业”风险加剧,年轻人开始质疑“用命换钱”的合理性。选择待业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对“尊严与价值”的主动捍卫——他们宁愿为兴趣付费学习,也不愿在无效劳动中消耗青春。
第四:“学无所用”的困境造成的
ChatGPT淘汰基础岗位、算法制造永不停歇的竞争、信息过载引发认知焦虑……技术红利正在异化为对普通劳动者的结构性挤压。更致命的是,教育体系滞后于产业变革,文科生过剩与技工短缺并存,导致年轻人陷入“学无所用”的困境。
当技能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而企业培训覆盖率仅45%,持续失业便成为系统性风险。
第五:社会保障与职业指导的缺位
灵活就业者超2亿,但工伤保险覆盖率不足20%;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开设率58%,内容滞后市场变化达70%。与此同时,社会对“失业”的污名化加剧年轻人心理负担,41%的待业青年因家庭沟通障碍陷入身份焦虑。
缺乏政策托底与价值引导,年轻人只能依靠“自我探索”在迷雾中试错。
其实年轻人的“躺平”不是终点,而是对系统性问题的无声抗议。当经济转型导致岗位消失、教育体系无法培养适配人才、社会保障无法兜底风险,选择待业便成为个体规避系统性危机的生存策略。
不想当牛马,任人欺负!为了那三千工资!慢慢会变成没人去工作,企业里全是领导,没人干活!
支持年轻人不当牛马,以前我总觉得年轻人不工作不行,现在我觉得年轻人做的对[点赞]
见过上班猝死的 你见过不上班饿死的吗
窝窝囊囊还赚不了几个子,没意思
出行成本高
90年代搞计生引起的,现在年轻人多为一,二个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还不算很老,也就是说还能转钱。即一家人赚钱给他用愁什么。不像7080后年轻时出来打工赚钱给一家人用,正好相反。
家里人认为只要有工作就行,至于工资低,老板不当人,他们不在乎,哪怕你去掏大粪,也算你有工作,那就行。[笑着哭]
浙江2025届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从去年秋招到今年春招,投了几千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 中核集团招聘8000人,收到119万6273份简历
外面骗子太多了,我也想回农村了
出来找工作,租房被骗,工作被骗,里里外外算下来还不如在家,起码开销小
好文章
饿死不我就行
这边全是二十多块钱一个小时的临时工
家里有的是钱,房子也有五套,
现在工作成本太高了,年轻人贷款上班
十年前,工资8000,现在工资2000,双休没有,五险没有,上个鸟
修炼好出山也罢[哭笑不得]
个个都不当牛马,社会还怎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