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是人们根据冬至天气变化所总结出来的一句民间谚语。
冬至已经是冬季的中段了,按照这个时间点来推算,那么北方应该下雪了,南方也应该湿冷的,没有北方的冰天雪地,就有南方的阴冷潮湿。
而且随着社会四季变化的规律,冬至这天一定会在南半球上演一场白漫天的盛况,可以说是“景象壮观”了。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重要性连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无法比拟,那么冬至会不会下雪呢?
冬至的饮食习惯。冬至这天,一般西方国家会选择将圣诞与冬至重合在一起,但中国人却更喜欢把冬至当做节日来看待。
从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中国人对待冬至的重视程度。
在古代,冬至正好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人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黑夜变长,白天变短,好多活动都很难在白天干完。
所以在汉代就有了召集人们一起吃饭的传统,人们齐聚一堂,在白天用丰盛的饮食来庆祝偶尔出现的亮光。
之后这一习俗慢慢演变成了现代家庭聚会庆祝冬至的方式,虽然很多不是本家的人也会被请来一起吃这顿饭,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
各个地方庆祝冬至的饮食大同小异,但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各个地方庆祝冬至所使用的饮食——甚至是做法、口味都不一样。
可以大致将这些庆祝食物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北方人的代表:包饺子,另一种是南方人的代表:吃糯米团。
人们吃饺子的原因主要与过去封建时期人们多为农民息息相关,在古代农村劳动是家常便饭的事,而劳作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有颗粒丰收的好收成。
这不仅能让贫苦农民通过售卖粮食赚取丰厚利润,更能为接下来艰难且寒冷的时节提供充足的口粮。
因此在冬至之后,人们专门庆祝劳动成果丰收的这段时间,并特意煮饺子庆祝,因为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来年富裕安康的意思。
南方人则更喜欢做糯米团,在江南一带,吃团子庆祝冬至是一件很正式的事,并且这种做法沿用至今,对比包饺子庆祝,吃团子显然更原始古朴。
这其实与南方人的气候特点有关,北方到了冬天冷空气会停留在地面上来导致严寒降水结冰,而南方则不同,山区和丘陵地带海拔较高,非常适合水汽聚集,因此即使到了冬天,南方也不会缺少降水。
而江南水乡最出名的习俗就是过端午节,在端午节这一天,农田里正好赶上夏秋交际,这样时间里水稻等农作物正好发芽。
人们为了让热带病丁躲避开水稻田,将菖蒲和艾草扎成花环挂到头上戴在脑袋上驱邪,这一习俗和江南人吃米团过端午节是两件事。
即使过了端午节,米团还是江南一带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人们过冬也是人人都会做年货,而糯米团就是其中之一。
代表团圆美好的愿望,人们在端午节、结婚、生子、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喜欢做这种象征团圆美好的美食。
糯米团与江南水乡相辅相承,冬至与糯米团的结合便水到渠成,在美食流传过程中,糯米团不仅口味多样,里面包着不同口味佳肴,外层包的豆沙甜食等也成了特色。
北方人喜好饺子,南方人更偏爱糯米团,但无论代步什么食物,它们承载都是家庭之间骨肉相连家的传承与团圆。
民间谚语准确吗?我国南北朝而异,地域文化差异让人们欢度冬至时产生不同风俗,从而延续至今,而且还是保留鲜活状态的风俗。
即使随着山河壮丽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当初人们觉得在冬天落雪时难以看到阳光,现在科技让各个地区再冷也不会下雪了,但是这也不会影响人们欢度冬至。
或者说,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天气变化随意性很大,这也成为了民间谚语产生原因之一的一部分,我国南北延绵万里12几万平方公里,不仅自然环境差异巨大,人种差异也很大,差异最大的两个民族对起彼此的理解就像是沈万三造船与扬州十日一样有趣并且震惊。
民间谚语也数不胜数,但准确性说强很强说弱也很弱。
要看地区、要看时间,即使是在我们生活发达之后,看天气预报准确率独一档,但是它们依然无法达成绝对准确性。
就拿“半夏梅雨”来说,有些地方六月还照常下雨,有些地方六月干旱,还有其它各种天气现象同样混着发生。
另外,气候变化情况如果异于普通情况,那产生气候往来关系的民间谚语准确性就大大降低,如果你想问:“今年可能导致明年春天天气温暖吗”,我能告诉你的结果是没有一个科学家会明确肯定。
因为它无可厚非,不可推测,并且没有绝对,被许多人称之为“偏差性”。
今冬会降大雪吗?以前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污染物排放,地面生机勃勃,为了迎接阳光和春暖花开,每一个春天都格外受人重视。
但如今,由于中国多个发展城市地面出现大量交通工具行驶留下的尾气,再加上农田里化肥等增加有机物分解产物释放进气体中,这样无隆重演出的春天再也没那么美好了,于是我国许多地区开始选择把春节当做元旦。
土壤结构改变使得春暖难显著改变,也影响秋天天气,让许多人觉得以前都是秋天凉起来,现在跟春春初夏一样初秋逐渐凉起来。
各种气候变化让那些总结民谚的人不得不迷茫并且对现代天气不再信任。
以前天然环保,如今科技发达,但各有不可推测和担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