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黄河岸边小夫妇的创业新史

中国妇女报 2025-01-16 17:41:27

2025年1月15日

📍 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唐泰厚”潼关肉夹馍店

主人公语:

只要心里有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出彩。

——郑小博 郭阿蒙夫妇

站在潼关古城向北眺望,不尽黄河之水天上而来,在此处转了一个90度的直角,牵手渭水洛河,折而向东,直奔沧海。 初升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万道霞光从秦岭高处缓缓滑将下来,铺满青青的麦田,欢快地跳进黄河里,扬起金色的浪花,发出鸣溅溅的嬉闹声,将人们从睡梦中唤了起来。 与山西风陵渡隔河相望,地处潼关县秦东镇港口社区东街的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商铺林立,街道洁净,四下望去,各式各样 “中国红”把黄河岸边的村庄装扮得别样美丽,春节的喜庆扑面而来。

闯荡

冬日的清晨,甚是清冷,游客们还没有来到。里里外外洒扫清除一番,店家们就早早忙活起来。位于十字口东北角的一个小店里,一对夫妻已经将店里收拾得窗明几净。门口刚出锅的卤肉还冒着热气,香味从塑料门帘的缝隙里挤了出来,在街道里弥漫开来,令路过的人们脚步慢了下来。 “外边冷,赶紧进来喝杯热水暖和一下。”客人刚一进门,店主便热情招呼着。清晨客人不是太多,趁着这个当口,我们便和他闲聊起来。 38岁的郑小博面容清瘦、不善言辞,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卸下卫生防护罩,将手擦洗干净,才坐将下来。 他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自己是秦东镇和河南交界处十里铺村人。祖祖辈辈就靠种地为生,到了父亲这辈人,也没有改变。全家四亩地,除过小麦玉米,再就是靠着黄河水种上一些萝卜青菜啥的,一年到头算下来,也就混个温饱,手里没有几个闲钱。 “我虽然是一个农村娃,但是看着国家一年比一年好,时代变化也很快,心里一直盘算着今后一定干个啥事情,不再像我大(父亲的关中方言)一样面朝黄河,在土里刨食吃。”提起创业的经历,郑小博把头扭向一边,若有所思。 “这有啥不好意思的,人家问你啥你就实话实说。当时我看上你就是觉得你能成事。” 就在他略显迟疑的片刻,妻子郭阿蒙从后厨探出身子,笑着鼓励他,6岁的儿子依偎在妈妈身边。小博回过头,没有了起初的拘谨,开始回想起自己和妻子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有喜悦,有困难,有成功,更有温暖。 高中毕业的那段日子,每天望着黄河,小博内心始终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事。2010年,从咸阳商贸学院大专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闯荡,一个人跑到北京干物流。 “一个月下来4000多,在当时不算少了。可是一个人在北京,没个落脚,心总是飘的,最终还要回去的,还不如趁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段日子里,他一直琢磨着回家创业的事情,到底干啥心里也没个底。直到他从互联网上获悉到一条信息,西安阎良有一个学校食堂窗口招租。“生意做遍不如卖饭。”当时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立即回到西安,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创业

这一干就是几年,他终于有了8万元的原始积累。 在一次逛街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西安街头有了潼关肉夹馍店铺,生意还不错。当时他就觉得自己是潼关人,从小就吃,如果做起来,肯定地道,生意也差不到哪里去。有了这个念头,恰好在南昌创业的一个同学说那边发展好,邀请他过去。 “当时我看不来经济好坏,就拿西安和南昌的房价比较,最后决定在南昌开了一个潼关肉夹馍小吃店。”为了活出个样,他决定去闯一闯。于是就赶紧和父亲商量。 “大,我想在大城市开个咱潼关肉夹馍店,你看行不?” “唉,我看恐怕不行,咱这农村人的吃食,人家城里人估计不习惯。你就把你现在的事干好。”在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眼里,这事有点不靠谱。但是小博铁了心想试一下。 “你实在想干,就四处多看看,到时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学习肉夹馍。”拗不过儿子,父亲通过熟人介绍他去了县城一个名气不错的店铺去当学徒。 三个月时间里,郑小博用心学习琢磨,很快就掌握了潼关肉夹馍的基本标准:和面要软硬合适,揉光擀薄,卤油要抹匀,卷要结实,揪剂子(做馒头时长条形面团分出来的小块)大小一致,馍要擀圆,烙馍黄而不焦,炭火要旺,烤馍蓬而香酥。 “吃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是热馍凉肉。”通过他,我们明白了潼关肉夹馍的灵魂是卤肉。“肉要一定要选新鲜的前腿肉,瘦肉多,通过老汤卤汁熬制,色泽鲜艳,口感不柴,肥而不腻,回味悠长。” 刚出炉的热饼酥脆,掰开之后,凉肉就那么一夹,里边的热气把肉油迅速化开,渗到馍里,香味扑鼻,咬上一口,那是一个口齿留香。这就是正宗的潼关肉夹馍。 “出门做生意一定要本本分分的,可不能弄虚作假,就像咱农村人种地一样实实在在的。”带着父亲的叮嘱和8万元积蓄。2016年“五一”过后,郭小博便赶往南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投资5万元租了一家商场档口,开了一家 “陕西味道”,一天流水2000多元。短短三年,便积累了50多万元。这期间,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结识了同龄的郭阿蒙。 “他是我妹妹的同学,从小知道这个人,没见过面,只是觉得这个娃能吃苦,有思想,人本分,爱折腾,跟了他,日子也差不到哪里去。”提起丈夫,一旁的妻子爽朗地笑着、说着,一脸自豪与幸福。 2018年11月,俩人回到十里铺村举办了婚礼。

返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去过西湖没有,想不想去?” “想。” 回想起当年一天晚上冷不丁的一句话。郭阿蒙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丈夫这句话另有深意。 “其实,他就两句话,关键是第二句话:马云做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想去他的学校去看看。”说到这,一旁的丈夫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时间不长,俩人就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去了杭州,首先去了杭州师范大学门口。 “你有想法咱就干。”征得妻子同意,夫妻俩开始租房。2019年春天,就在京杭大运河附近的杭州大厦租了一个铺面,投资了40多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开始两个月时间,生意火爆。疫情开始后,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一年下来,多年积蓄全部打了水漂,家里就剩下了一辆面包车。一年后,夫妻俩决定回到十里铺,在杭州只留注册的一个商标——“唐泰厚”潼关肉夹馍。 那年,他们在家乡过了最为踏实的春节。 就像黄河水一样,俩人创业的念头从未停歇。 “听说县上现在大力发展潼关肉夹馍产业,镇上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租了一个200平米的门面房。再次把我们的‘唐泰厚’招牌立起来。” “之所以叫做‘唐泰厚’,是因为相传潼关肉夹馍鹊起于唐朝,‘泰’寓意国泰民安,‘厚’寓意做人要厚德载物。” 接过丈夫的话,郭阿蒙告诉记者,“县上这几年旅游发展太快了,潼关名气更大了,游客量多了,生意好了,和我们一样的在外的陆陆续续都返乡创业了。说心里话,走到这一步,主要是国家政策好,只要心里有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出彩。” 如今,夫妻俩已经有了三个店,一年下来收入30多万元。 “过上几年,我就想着回到十里铺,把我们村发展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像我这样的能不能回到村上当个队长。” “肯定行,新农村正需要你们这些有思想能吃苦有闯劲的年轻人。”对于郑小博的想法,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汤健民很是赞同。 正午时分,街区客人们渐渐多了起来,夫妻俩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记者手记

“舌尖上的非遗”: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年关将至,陕西潼关的年味中弥漫着春天的生机。特色小吃店如郑小博、郭阿蒙夫妇经营的那般随处可见,“一馍夹天下”的盛景彰显着传统美食的魅力。

在当地党委政府扶持推动下,肉夹馍这一传统美食实现了华丽变身。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在“守”与“变”中焕发出新活力。从全县标准化生产速冻饼7亿个、年产值10亿元以及附加产值100亿元的惊人数据,到年出口500万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的显著成效,无不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不做中国的汉堡包,要做世界的肉夹馍”,这句话背后,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守。肉夹馍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趟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

这种创新发展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完美结合。它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创新思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像肉夹馍这样的非遗美食走向世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来源/ 中国妇女报(ID: 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责编/蔡冷玥、田园黄蝶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