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3年,大唐建中四年秋,一场震动关中的兵变在长安爆发。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奉诏率五千士卒东征,行至长安郊外,士卒因朝廷未按承诺赏赐粮帛,愤而哗变。饥寒交迫的士兵冲入大明宫含元殿,唐德宗李适仓促携妃嫔、皇子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劫掠府库,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建国“大秦”。
朱泚原为幽州将领,早年归附朝廷,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其弟朱滔在河北叛乱,朱泚因此被德宗软禁长安。兵变骤起,朱泚被叛军推上皇位,自号“应天皇帝”。他迅速控制长安,联络河朔藩镇,意图割据关中。
消息传至奉天,德宗仅率数百禁军困守孤城。关中州县或降或叛,吐蕃、回鹘趁机侵扰边疆。大唐帝国陷入安史之乱后最危殆的时刻。

李晟,生于陇右临潭(今甘肃临潭),其祖李芝曾任洮州刺史。
少年时,李晟以骑射闻名乡里,能“驰马挽弓,箭无虚发”。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投身名将王忠嗣麾下,参与征讨吐蕃。一次夜袭敌营,李晟率五十骑深入吐蕃大营,焚毁粮草,吐蕃大军溃退百里。此战后,他被擢为右神策军都将。
德宗继位初期,吐蕃屡犯西北。李晟奉命驻守泾州(今甘肃泾川),以三千步卒大破吐蕃骑兵万人。此役后,德宗亲赐御甲,称其为“朕之白起”。建中四年,李晟调任泾原节度使,未及赴任便逢泾原兵变。
神策军的崛起与李晟的兵权神策军原为西北戍边部队,安史之乱后扩编为禁军精锐。
德宗为制衡藩镇,将神策军扩至十万,分驻京畿要地。李晟所辖右神策军以陇右募兵为主,士卒皆着明光铠,配擘张弩,战力冠绝诸军。
长安陷落后,李晟在泾州紧急集结四千神策军,星夜东进。途中收编散卒、民夫,兵力增至万人。军至东渭桥(今西安东北),他下令“伐木为栅,掘壕固守”,切断叛军西运粮道。朱泚遣使劝降,李晟斩使焚书,誓死抗敌。

朱泚称帝后,改元“应天”,以大明宫为皇宫。
为笼络人心,他下令减免关中三年赋税,释放囚徒为兵。河北藩镇田悦、王武俊等表面归附,实则观望。长安百姓饱受叛军劫掠,坊间流传童谣:“朱雀街,血成河;大秦旗,三年落。”
朱泚深知李晟威胁,命大将张庭芝率两万精锐驻守龙首原(今西安龙首村),构筑木栅、壕沟、箭楼组成的“敌栅”。叛军依险而守,唐军若强攻必遭重大伤亡。双方对峙月余,战局陷入僵持。
敌栅之险:龙首原的防御工事龙首原地势高峻,南俯长安城,北控渭水粮道。
张庭芝在此建敌栅十七座,栅间以吊桥相连,箭楼密布强弩手。栅外挖深壕,插竹签、铁蒺藜;栅内屯粮草、火油,可长期固守。唐军斥候回报:“叛军日夜巡哨,飞鸟难渡。”
李晟亲率亲兵抵近侦查,发现敌栅北侧临河处守备薄弱。当夜,他召校尉王佖密议:“叛军恃险而骄,可夜袭焚栅。”王佖出身朔方军,曾随李晟奇袭吐蕃,当即请命为先锋。
李晟的决断:夜袭敌栅的战略考量唐军诸将对强攻敌栅意见分歧。
大将骆元光认为:“敌栅坚固,不如等朔方军李怀光部合围长安。”李晟却断言:“朱泚窃据京师,若待其收拢民心,大势难挽!今焚其粮道,叛军必溃。”
他挑选五百死士,皆黑衣蒙面,背负火油、铁斧。临行前,李晟举酒誓师:“此战有死无生!若吾等战死,家中老幼由朝廷奉养!”士卒饮尽烈酒,砸碗明志。

建中四年十月廿三,子夜。
乌云蔽月,李晟率军潜至敌栅北侧。叛军哨兵正在箭楼打盹,王佖带十名勇士攀绳而上,割喉夺楼。唐军迅速控制两座箭楼,以火把为号,大队涌入栅区。
叛军惊醒时,火势已蔓延至粮仓。张庭芝赤膊提刀,率亲兵反扑,与王佖血战。李晟亲持陌刀冲锋,连斩叛军什将三人。混战中,王佖身中三箭,仍挥斧砍断主栅铁锁。
天明时分,十七座敌栅尽毁,叛军遗尸三千余具。唐军伤亡二百余人,王佖因失血过多殉国。此战后,朱泚军心大挫,关中义军纷纷投效李晟。
桑术士登场:占卜与政治预言桑道茂,洛阳人,精通《易经》《乙巳占》,曾游历河朔为藩镇占卜。
朱泚被囚长安时,桑道茂密谒预言:“公额有龙纹,当主神器。”兵变后,朱泚封其为司天监,赐紫金鱼袋。
然桑道茂夜观天象,见“荧惑入太微”,主帝王殒命。他私告友人:“朱泚无天子运,李晟将克长安。”为留后路,他借口占卜吉凶,向朱泚求得赦免亲眷的手诏。

兴元元年(784年)春,桑道茂占得“岁星犯轩辕”。
他入宫劝朱泚:“天象示警,宜与唐室和解。”朱泚怒斥:“李晟匹夫,岂配天命!”桑道茂暗叹,将赦书缝入道袍夹层,遣弟子密送唐营。
李晟得书后不解其意,谋士建议:“可借此赦书瓦解叛军。”唐军四处散布“朱泚已求赦”,叛军士气愈发低落。
光复长安:围城与攻防战兴元元年五月,李晟合兵五万,三面围攻长安。
他颁布严令:“伤百姓者斩!杀降卒者斩!”廿八日黎明,唐军以云梯、冲车猛攻光泰门。叛军投掷火油、滚木,唐军死伤惨重。
李晟亲擂战鼓,大将史万顷率敢死队凿墙破门。午时,光泰门陷落,叛军退守大明宫。朱泚携残部西逃,途中被部将梁庭芬诛杀,传首奉天。
赦书的真相德宗返京后,桑道茂献上朱泚赦书。
朝臣质疑其“事二主”,桑道茂答:“吾存赦书,为证朱泚自知罪孽。”德宗感其存护皇室亲眷,赦免其罪。
李晟封司徒,图形凌烟阁。史载:“晟性疾恶,临下明严。每战必披甲先登,士卒感泣。”其子李愬三十年后雪夜平蔡州,父子并称中唐双璧。
引用典籍1. 《旧唐书·李晟传》
2.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
3. 《新唐书·叛臣传》
4. 《酉阳杂俎·卷五》
5. 《唐会要·卷四十三》
6. 《乙巳占·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