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为何畏惧志愿军?李奇微:刻骨的恐惧,甚至认为自己在谋反

可爱萌猫猫 2024-11-29 17:57:31

"天兵天将"、"军魂尽失"、"未战先怯"——这些词汇,你会想到哪支军队?

令人意外的是,在朝鲜战争中,这些词竟然用来形容美韩联军眼中的中国志愿军。

为何堂堂美韩联军会对志愿军如此惊惧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50年的一天,韩国"第一名将"白善烨怒不可遏,他刚刚得知,自己麾下的一支部队居然还没与志愿军接触,就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白善烨气急败坏地对身边的参谋吼道:"这简直就是军人之耻辱!"

这支韩国精锐部队的表现,仿佛打开了一个魔盒,让我们得以一窥韩军对志愿军的深深恐惧。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对强大对手的敬畏,更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复杂情感。

【一、未雨绸缪:美韩对中国出兵的不同预判】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50年10月。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局势日益恶化,此时,一个问题开始在美韩联军中引发热议:中国会不会出兵?

面对这个问题,美韩双方态度迥异,美军统帅麦克阿瑟信心满满,断言中国不可能参战。

他认为,中国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不可能冒险卷入这场战争,尽管如此,韩国人依然心有余悸,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每当朝鲜半岛风云突变,中原王朝总会挥师东进。

韩国人的这种预感,源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了解,从古至今,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国的战略缓冲区。

无论是隋唐时期的征伐,还是明清时期的册封,中国都从未放松过对朝鲜半岛的关注,这种历史经验,让韩国人对中国可能的军事介入有着一种本能的警惕。

果不其然,中国志愿军很快出现在了朝鲜战场,有趣的是,美军起初还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军事顾问团。

然而,韩军第一师师长白善烨却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这是成建制的大规模部队,他急忙向美军第一军军长米尔本中将示警,提醒他们志愿军战斗力强悍,经验丰富,切不可掉以轻心。

白善烨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志愿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次次撕裂韩军的防线。

就连号称韩军精锐中的精锐的首都师,在志愿军面前也只能抱头鼠窜。

【二、刻骨铭心:韩军对志愿军的特殊恐惧】

面对这种局面,美军最高指挥官李奇微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回忆录中苦苦思索,为何韩军在面对志愿军时总是表现得如此不堪?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韩国人骨子里还将中国视为天朝上国。

李奇微的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

几百年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从隋唐时期的征伐,到明清时期的册封,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在朝鲜王朝,汉语曾是最受欢迎的语言,精通汉语更是成为贵族的必备技能,这种文化渊源,让许多韩国士兵在潜意识里,甚至将对抗中国军队视为一种谋反行为。

美国作家贝文亚历山大在《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也持相似观点。

他认为,韩军之所以在面对志愿军时节节败退,一方面是因为志愿军确实战斗力超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韩国人对昔日宗主国的敬畏之心根深蒂固。

这种敬畏,在战场上转化为了难以抑制的恐惧,1950年12月底,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

仅仅一个晚上,志愿军39军就突破了韩国最精锐部队第一师构筑的临津江防线,白善烨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敢相信志愿军居然在一个晚上就突破我军防线。"

这种不可思议的战果,无疑加剧了韩军对志愿军的恐惧。

【三、铁血战绩:志愿军的惊人战果】

1951年5月,志愿军20军向韩国第三军团发起猛攻,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20军很快就将韩军第三和第九师分割包围。

尽管韩军第三军团紧急空投物资,军团司令刘载兴甚至亲自坐飞机与被困部队商议突围计划,但最终这两个师还是几乎全军覆没。

根据《韩国战争史》记载,这场战役前,韩国第三师和第七师总兵力约23000人。

战后,两个师仅剩2050人,这场惨败对韩军的打击可想而知。

要知道,第三军团可是在日本受训,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第三师师长金钟五更是被韩国军方视为仅次于白善烨的名将。

这样的惨败,让美军也无法接受,他们一怒之下,不顾两军合作关系和韩国面子,直接撤销了第三军团的番号。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韩军的一种羞辱,也进一步动摇了韩军的军心。

志愿军的战绩,不仅让韩军闻风丧胆,就连美军也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李奇微在战后坦言,如果不是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恐怕会遭遇更加惨重的失败。

这番话,不仅道出了美军的无奈,也侧面反映出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

回顾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赫赫战功无疑是用铁与血铸就的,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三次战役,一支支韩国军队在志愿军面前土崩瓦解。

即便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军,也多次败在志愿军手下。

【四、文化基因:恐惧背后的深层原因】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韩军的恐惧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仅仅用实力对比来解释这种恐惧,未免有些浮于表面。

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根深蒂固的历史记忆,才是韩军对志愿军产生特殊恐惧的深层原因。

李奇微曾这样描述从汉城撤退时看到的韩军:"简直糟糕透顶,一个个韩国士兵拼命往卡车上挤,甚至有很多士兵手中没有武器,一些士兵没有爬上卡车,他们就自行找运输工具,或者直接步行,此时此刻,他们只想逃的越远越好。"

这种近乎崩溃的场面,与其说是对敌人实力的畏惧,不如说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本能反应。

在韩国士兵的潜意识里,志愿军不仅仅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更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和历史力量。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几百年前,中原王朝的军队曾让朝鲜半岛血流成河。

几百年后,当中国军队再次出现在朝鲜战场时,却让韩国士兵产生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这种敬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折射出的是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五、反思与启示:战争背后的文化镜像】

韩军对志愿军的恐惧,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现象,更是一面反映东亚文化复杂性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军事冲突背后,仍然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

这种恐惧,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影响力的持久性,即便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剧烈变革,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现实的力量对比,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潜在因素。

同时,这个现象也提醒我们,在理解国际关系时,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力量对比,还要深入探究文化和历史的深层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

最后,韩军的这种特殊恐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战争本质的新角度,战争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对抗,更是精神意志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战争的硝烟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刀光剑影,更是文化的碰撞和历史的回响,韩军对志愿军的恐惧,恰恰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总是押韵。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我们理解战争、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征高句丽

《我们第一次战败》

《韩国战争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