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安南执掌军权的泰德王阮惠出兵攻克黎朝首都黎城(河内),当时安南黎朝的老国王黎维褍老病去世,其长子又早死,其孙黎维祁逃亡。安南高平府督阮辉宿护卫黎维祁之母妻、宗族200余人在清廷的允许下至广西避难,在两广总督孙士毅的极力奏请下,乾隆帝遂命孙士毅全权统筹,领兵入安南光复黎朝,以尽宗主国之义务。(说实话,就这场战役来说,对这赔本买卖老皇帝的态度相当谨慎,甚至用消极来形容也不过分,完全是被孙士毅撺掇起来的)。
《圣武记·卷六》:上以黎氏守藩奉贡百余年,不屑乘危利其土地,宜出师问罪,以兴灭继绝。
当年十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广西提督许世亨率兵1.3万余人入安南境内帮助黎氏复国,一开始确实是打的很好,一路上屡战屡胜,于十一月二十日,克复黎朝旧都黎城。然而,孙士毅在大胜之下,严重轻敌,一再违背乾隆皇帝见好就收、撤兵回国的诏旨,“贪俘阮为功”,“悬军黎城月余”。在五十四年正月,在黎城被阮惠军队偷袭,损失惨重,仓皇回国,可谓是虎头蛇尾。是役,孙士毅在逃跑途中还整出了坑队友的骚操作,在其抢渡过富良江的时候,斩断俘桥,导致了南岸清军“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以下官兵夫役万余皆挤溺死焉”。1.3万名清军损失重大,战后入昭忠祠祭奠的官兵就有7062人,夫役死伤不详,完全符合《圣武记》“士马还者不及一半”的说法。
而两广总督孙士毅贪功逗留、指挥失当、狂坑队友,是造成此次军事失败的主要责任人,并没有被处死,只是受到了降职,撤回公爵爵位以及红宝石帽顶的处分,往后照旧重用,而孙士毅得以不死,实在是运气好到爆,原因如下:
乾隆晚期,清廷步入老年政治,崇尚“宽和、清静”的政治氛围,对官僚的态度相对宽容,这是孙士毅得以不死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大家要注意这个时间点,安南之役爆发的时间点是在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在那时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从心理学上来说,一旦一个人进入老年,其性格和处事特征往往表现保守和内缩。壮年的时候往往是雄心壮志,开拓进取,进入老年后,往往是求稳怕乱,心态也变得被动、随和,比较能谅解别人,这一点在乾隆身上表现的过于明显。
在乾隆执政的前、中期,对败军偾事、贪污腐败等恶性事件极其严厉、深恶痛绝,处置手段也是相当峻烈凶猛,属于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那种。比如在乾隆二十二年九月,湖南巡抚蒋炳将贪污3000余两白银的布政使杨灏轻判为斩监侯,并通过了三法司的审核。乾隆皇帝在秋审官犯档册看到了这次判决,大为愤怒,当即就改判为斩立决,并将有可能意图包庇杨灏的湖南巡抚蒋炳家产查封、革职问罪。
皇亲国戚违法犯罪亦不能免,如慧贤皇贵妃之弟高恒曾任盐政,大肆贪墨,被查获后,直接被乾隆批准处决。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前去去为其求情,不仅不管用,还被乾隆的冷峻吓出了一身冷汗。“小傅啊!如果你以后犯法,说说我应该怎么处理你呢?”,傅恒当时就跪了。
《啸亭杂录·卷一》:勾到日,上恶其贪暴,秉笔欲下,傅文忠代为之请曰:“愿皇上念慧哲皇贵妃之情,姑免其死。”上曰:“若皇后弟兄犯法,当如之何?”傅战栗失色。上即命诛恒。
至于兵败偾事被杀、被贬者更是不计其数,第一次金川之役,两个大员张广泗、讷亲先后被杀就是典型案例。要是安南之役发生在乾隆二十年、三十年那会,孙士毅遭受这么惨重的失败,还坑队友,我敢说早就被乾隆剁成肉泥,不得好死了,(这句说的夸张了点,但孙士毅犯下的这事在乾隆执政的前中期至少能喜提斩立决),估计这罪搁现代军事法庭上,也得被判个死刑。
但是,谁让孙士毅赶上可好时候呢!步入晚年的乾隆心态是越来越宽和,处理政务力图简明,只求清静,而且还乐于原谅别人的错误,宽仁成为了乾隆晚年施政的一大原则,此中外所共睹。朝鲜使臣就看到了乾隆晚年执政风格得变化,所谓“皇帝近年颇倦为政,多涉于柔巽,处事每患于优游,恩或多滥,罚必从轻;恩滥故启倖进之门,罚轻故成冒犯之习。文武恬嬉,法纲解弛,有识写颇以为忧”。
看见这句没?“恩或多滥,罚必从轻”,这个朝鲜使者观察力倒是敏锐,事实上,乾隆晚年的朝堂就是这样的,像乾隆五十二年,有些官员竟然被革任了10余次仍然留在了原职,这在乾隆前、中期简直不可想象。“向来内外文武大臣遇有应得处分,该部议以降调、革职、革任,经朕从宽留任,及免其革任者甚多,竟有一人累至十余案者”。
像云贵总督李侍尧、两广总督富勒浑皆是巨贪违纪之员,乾隆竟然皆予以谅解,如李侍尧其贪腐恶行证据确凿,乾隆竟然以勋贵、功臣可以“八议”脱罪、国家急需人才为由,加以宽免,调任陕甘总督,操作之骚,让人瞠目。
具体到孙士毅身上,乾隆干脆也以人才难得为由照旧轻罚,表示其有功有过,不能一概否定,虽然从两广总督任上撤回,但是来京之后,仍然以尚书补用。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二十一》:令孙士毅来京,另侯简用。将来到京后,即以尚书补用,孙士毅素称能事,在尚书中尚系出色之员,仍可仰承恩眷,朕因孙士毅本系文臣,未经军旅,从前收复黎城,办理妥速,曾著劳绩,今虽带兵退回,朕不但不治以失律之罪,转为怜惜。
看看上面的话,将孙的大败而归也以“带兵退回”这样的话术轻轻带过,连损失惨重的事都不提了,甚至为了让孙士毅的罪责减轻,老皇帝居然主动发扬风格,表示这事我也有责任,“朕与孙士毅均不能辞咎”。真是铁了心的要放孙士毅一马。
所以说,孙士毅赶上了“好时候”才得以不死,这事放在乾隆执政的前中期确实难以想象。
孙士毅本人确实有一定的才能、操守,再加上在朝中与和珅交好,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免于重罚。不得不说孙士毅确实很干练,正如乾隆所说是“能事”之员。从学问上看,在乾隆二十六年,中进士后,“归班候选”。二十七年,在乾隆南巡时,“召试第一”,被选中为内阁中书,升为侍读,其后又参与过《四库全书》的纂修。
而外放之后,其历任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也颇有政绩,确实是实心任事,尤其是在驱廓护藏战役中,身为四川总督的孙士毅办理后勤,可谓是殚精竭虑,将近70岁,亲自督运粮草,“每遇险要,必身先士卒,人人感奋,刍茭糗粮得无误”。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是乾隆晚年少见的廉洁之员,史书记载,“当其时,贪吏如李侍尧辈布满天下,而公独以廉著”。
当然,据史书记载,其与乾隆的宠臣和珅关系相当好,所谓“士毅故善和珅,病笃,遗书请入旗”,不排除孙士毅征安南之役失败后,其被重罪轻罚,有和珅在乾隆那里运作的缘故。
所以,孙士毅之所以在安南之役大败后未被处斩,主要是乾隆晚年朝局风气转向使然。而他处理地方政务的能力较强再加上相对清廉,又与和珅关系较好,也成为了其未被严办的重要因素。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清史稿》、《啸亭杂录》、《国朝先正事略》、《圣武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清会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