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48—郎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4-12-26 15:08:49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郎,Láng,起源单一、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懿公(姬姓,名戏,鲁武公姬敖少子,鲁国第10位君王)的孙子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未受王命便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作为自己家族的食邑,但当时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14位君王)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认。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共尊费伯为得姓始祖,后代有“郎费不婚”之说。

费城在春秋战国时为鲁国地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郎中将,主要负责皇宫内的安全守卫,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资深郎中称尚书郎、侍郎,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唐朝以后,国家中央行政部门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辅佐各部尚书,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

另有满族、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郎姓等。

参考文献:《春秋》: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得姓始祖:费伯

发源地:山东济宁鱼台

迁徙路线:

春秋时期,郎姓始祖费伯占据郎城,郎姓在山东济宁一带发展。

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当时中原地带大战不断,为避战祸,国人四散,有郎姓族人也随之迁徙离开故土。

秦汉时期,郎姓人大都已离开祖居之地,在中山郡(今河北定州)、魏郡(今河北临漳)、北海郡(今山东潍坊)三地形成新的聚集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郎姓除昌盛于上述三郡外,郎姓人还分散于黄河中下游各省以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郎姓人为避乱南迁,进入今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

宋末元初,郎姓遂播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诸省。

明朝中期,郎姓族人已进入辽宁、北京等地。清代至今,郎姓人遍布中国。

历史名人:清朝初期将领郎廷佐(字一柱,今辽宁北镇人,郎熙载次子,官至江西、福建总督,其叔父郎永清为山东巡抚,堂兄弟郎廷极为江西巡抚、漕运总督),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辽宁沈阳人,联合国和平使者,多次获得国际钢琴演奏大奖),中国女子排球前国手、原总教练郎平(天津人,球员时代协助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主教练时代带领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世界杯冠军,排球名人堂首位亚洲人),著名人物郎咸平、郎永淳、郎祖筠等。

郎平率女排夺冠

祠堂:

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大郎家村郎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913年,由民国年间郎氏族人郎郡玺发起修建,据族谱记载,该支郎氏先祖为元朝末年河北定州人郎驷(中山郡),元朝灭亡后逃至塞外,但也有族人迁至山东潍县南流,永乐年间部分迁居至大郎家村,解放后该宗祠作为仓库使用,1992年修缮,为莱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每逢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七,郎氏族人便聚集到宗祠内进行祭祀活动、怀念先人。

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义干自然村郎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248平方米,四合院布局,两进院落。

浙江临安义干郎氏宗祠

家规家训家风:

《河南濮阳郎氏族谱家训》:

一、积德行善

二、克己修身

三、遵纪守法

四、文明自尊

五、勤俭持家

六、心存感恩

七、敬业有为

八、珍视宗亲

勤耕读以训子孙,

择邻处以保身家,

戒争讼以惜不财,

种桑麻以供衣服,

论丁齿以避奢俭,

定锱铢以完婚配,

议数目以备情谊,

戒衿夸以免祸端。

现分布:郎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浙江、辽宁、山东、四川、贵州,其次分布于北京、吉林、重庆、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龙江等地。

总人口:郎姓约37万人,全国排名第242,在百家姓中位列第48。

郎姓出自姬姓,以邑名和先祖官名为氏,始祖费伯为鲁国王族后裔、官至大夫,占据郎城作为食邑,主要发源于山东鱼台。郎姓古代名人不多,清朝时郎廷佐家族显赫一时,现代名人则众多,朗朗、郎平、郎永淳等在各自领域均为佼佼者。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