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吃青岛那种蛋糕,我想拿,但是不想听到那一声‘你没吃饱吗’......我学会了咬牙!”
这句话出自倪萍的口中,听起来让人心疼。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倪萍在镜头前总是亲切大方,但她的人生却并非一帆风顺。
她的童年,充满了不公平的待遇和难以释怀的伤害。
倪萍回忆道,小时候家里有牛奶,但那是让哥哥喝的。
哥哥喝完奶后,妈妈会把奶瓶涮一涮,然后给她喝涮奶瓶的水。
作为一个孩子,倪萍心里非常难受,觉得妈妈偏爱哥哥。
她也是一个孩子,比哥哥还小,也想喝牛奶。
姥姥曾开导她说:“你妈也没办法,没条件买两瓶牛奶,你哥哥咳嗽,所以才让他喝牛奶,你妈妈连那个涮奶瓶水也没喝上。”
虽然姥姥的话让她稍感安慰,但倪萍心里依然记恨妈妈。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并非偶然。
妈妈给哥哥煎鸡蛋,倪萍却只能用油锅煮白菜;哥哥吃好的苹果,她只能吃烂了洞的苹果;哥哥饭后吃蛋糕,她却不可以吃。
妈妈把这些事当做理所当然,在妈妈眼里,倪萍没有一点优点,做什么都挨批评。
倪萍对妈妈怕而远之,不愿靠近,甚至放学时都不愿回家,因为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
倪萍说。
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哥哥吃青岛那种蛋糕,她想拿,但不想听到妈妈的那句“你没吃饱吗”。
她学会了咬牙,学会了忍耐,但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倪萍并没有被这些伤害打倒。
她选择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身份,超越了家庭的限制。
17岁那年,山东艺术学院来她所在的学校招生,倪萍赶紧去报名。
老师对她说,再等等,中央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也会来招生。
可是她等不了,她想快点离开这个家,能早一天就早一天。
倪萍的遭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有网友说:“都顾着男孩儿,这是上一代人的默契。”
还有网友回忆道:“我是姐姐,但我得让着弟弟,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弟弟吃啥我都看着,因为我比弟弟大,就是被教育从小到大都得让着他,有好吃的让给他吃,小时候弟弟喝剩下的奶,我踮着脚尖去够着喝,我妈给我的理由是他需要长身体,我也是孩子呀,难道就男孩长身体吗?
手上生了冻疮,我还得洗碗,有人关心过我吗?”
这个网友86年出生,86年的时候都不缺吃了,为什么她还遭受这样的待遇?
那真的可以理解她的想法了,如果可以有选择,宁愿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有人说,倪萍记仇,当时她小呀,你们也记仇呀?
都过去这么久了,你们还记着这些事呢?
但有些伤害真的会影响一生,不然也不会有那句话了: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为什么说他们记仇不对?
为什么不觉得以前的观念不对呢?
如果说以前家庭条件不好,那为什么不可以轮着来呢?
小孩都嘴馋,但是让他们记得更清楚的是别人吃,而他没有。
如果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这个东西,再穷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过。
如果长大的话,她不再提这些事情了,是她忘记了吗?
不是,怎么会忘呢?
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什么不再提了呢?
因为想到了就会生气,就会同情那时的自己,又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假装自己不在意了,假装忘记了,毕竟谁的人生完美呢?
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选择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给予男孩,女孩则被要求忍让和牺牲。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即使长大后,这些记忆依然如影随形,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倪萍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童年的阴影,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主持人和演员。
但她依然无法与童年和解。
那些不公平的待遇,那些被忽视的感受,依然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
她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童年的伤害,或许无法完全治愈,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关爱,帮助那些曾经受伤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毕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