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富看上豆奶大王维他奶抢不回内地市场

海凡资本 2024-11-29 18:32:44

海闻社讯 维他奶想把失去的抢回来。

11月26日,维他奶国际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中期业绩,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3亿港元,股东持有人应占溢利1.71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4.91%。

公司表示,业绩上升是由于原材料降低和生产秩序优化。

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司执行主席罗友礼很自信,要让内地业绩重返高峰。

图源:公司官号

但是,想要拿回内地市场,有这么简单吗?

根据公司财报,报告期内,中国内地、香港市场收入分别实现约20.30亿港元、11.74亿港元,分别占当期总营业收入约58.96%和34.10%。经营溢利分别约2.18亿港元和1.59亿港元,同比增长15.34%和43.24%。

看起来,好像还不错。毕竟今年3月30日到9月30日,公司的内地收入同比几乎持平,没有出现明显萎缩了。在去年,这个数字是负的10.49%,远比今年惨淡。

要知道,2019年,公司在内地可是拿下了32.44亿元的收入,和如今显然不是一个水平。

公司其他市场甚至还是增长的,只是由于把内地和香港的基本盘丢了,才让利润都显得很被动。毕竟其他市场实在体量有限,想要回到巅峰,还是得靠内地市场。

维他奶国际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创始人罗桂祥发现当时的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百姓普遍缺乏蛋白质,决定开始卖豆奶,一卖就卖成了“豆奶大王”。

199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之后进入内地,当时内地还没有利乐包装的豆奶,最出名的维维豆奶,是冲泡的,公司在当时几乎找不到对手,迎来高速发展期。

显然,只做豆奶是不够的,维他奶后来又推出了维他柠檬茶和菊花茶,补充自身的业务协同。

但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与公司战略的失误,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受到打击。

2020年,维他奶北方运营团队调整,开始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投入,但公司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达成线上业务的快速扩展,公司采用的策略是线上低价促销。

但是,只有线上才打折。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线上的厂家直销自营的,可是线下不是啊,线下还有一堆经销商呢。明明一模一样的产品,线上销售的价格,比线下经销商拿到手上的价格还贵,你公司是业务扩展了,烧得起钱,可经销商拿什么活?

这也导致,大量经销商放弃维他奶的合作。“实在是没法干。”有经销商表示。

当然,如今维他奶也反应过来了这个问题,开始放缓扩张的脚步,逐步收缩营销费用。

但是已经晚了,随着大环境下行,房地产定义的大景气周期结束,市场已经彻底变了。

从消费升级,到降回来,账户上的数字让消费者的消费风格切换得很快,大家越来越追求性价比,不再大手大脚地过日子。

相比香飘飘的兰芳园冻柠茶、元气森林的冰茶,老牌厂商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的柠檬茶产品。维他奶的产品没有更新,价格也实在太贵了,无论从实惠角度还是从新消费的定义角度,都没有任何优势。

于是,维他奶也选择了降价。

但是光降价是不够的,以前贵,是因为公司做的是高端,现在高端的概念玩不赢人家了,光光降低一点价格,不仅卷不赢平民市场,反而把品牌调性也破坏了。从本质来说,维他奶的基石品类实际上已经出现老化。更应该做的是开拓新消费的品类,而不是光靠降价。

不过,还是有人很看好维他奶的。

九月以来,维他奶国际的股价节节攀升,截至11月29日收盘,维他奶报收12.36港元/股,股价较9月23日4.52港元/股的低点飙升了超160%。

这主要是近两个月,信和置业主席黄志祥的胞弟黄志达,持续通过旗下公司杨协成及其家族办公室增持维他奶股份。

黄志达背后,是新加坡首富家族黄氏家族,家族控制的远东机构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有“新加坡房地产大王”之称。

10月份,黄氏家族所持有的维他奶股份还不到5%,但到目前,已经达到12.26%,成为了公司的二股东。

黄氏家族手上,是有饮料业务的,杨协成就是黄家手上的品牌,明星产品也是豆奶,看着很巧的样子。而且,杨协成有何维他奶同样的境遇,比如逐渐在内地丧失竞争力,完全没有创新能力,只能靠降价竞争。

因此,市场猜测,黄氏家族是否想引导杨协成何维他奶进行业务上的重整,来开拓公司业务的新篇章。

但是,从杨协成的增持文件上,只能看出增持的目的是为了“投资亚洲地区领导性的企业。”

凯基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也表示炒作维他奶是有风险的,“万一杨协成不干呢?”

维他奶想要崛起,也很难依靠外来力量,最终还得依靠公司内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借鉴内地消费行业的新思路,做出对陈旧品牌的更新,才是扭转局面的根本方向。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6

海凡资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