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中俄关系一直备受瞩目。近期,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的一个称呼,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普京在访问视察图瓦共和国时,谈到中俄关系,称在任何意义上,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盟友”。这一表述看似为中俄关系带来了新说法,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更为复杂的含义。
普京的这一表态是在当地学校的一场公开课上作出的,并非严肃的政治或外交场合。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个“盟友”与军事同盟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别。普京主要是用中俄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强调双方目前的合作关系密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俄要组建军事集团。中国一直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不会落入阵营对抗的死循环。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结盟论”在国际上颇有市场。许多西方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将中俄视为所谓的“同盟”,并煽动舆论朝这个方向发展。在俄罗斯国内,类似的论调也比较受欢迎。但普京的这番话,并不意味着中俄的指导原则被打破。四个月前,普京访问中国,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再次明确中俄关系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超越了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这才是对双边关系最正确、最权威的表述,也是中俄高层互动的最基本原则。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目前其国际环境较为复杂,“盟友”的挑选标准似乎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友好国家”。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国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并不少。所以,普京的“盟友”之语,用在俄罗斯与印度、伊朗、蒙古等国的关系上,也不会有违和感。但由于中俄战略关系的特殊性以及近期双方高层的频繁往来,普京此时的这一表述才显得意味深长。
在当时的语境下,普京口中的“盟友”只是对中俄关系的一个笼统表述,是一个能被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如果过度解读,甚至将其政治化,反而会失去其原本的意义。中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回顾历史,苏联时期与中国签署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中俄后来都吸取了结盟的历史教训,走出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道路。俄罗斯对于“中俄结盟”这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普京政府一直对此敬谢不敏。俄罗斯的战略界和个别政治精英虽有讨论,但他们也明白,即便俄罗斯有这个想法,中国也不会有这个意向。这是因为结盟会限制外交上的灵活性,中国不想走美国的霸权老路。而且,俄罗斯自己的集安组织现在凝聚力也在不断下降,这再次证明了军事同盟路线的局限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与伊朗和沙特发展密切合作关系,但不搞结盟,促成了这两个中东国家的历史性和解。相比之下,沙特和以色列名义上都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美国却未能促成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原因就在于沙特清楚美国会拉偏架。如果中俄事实上结盟,按照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国可能会成为付出较多的一方,而回报有限,在地缘上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这明显不符合中俄关系的核心要义。普京的“盟友”之语,虽然引发了诸多讨论,但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俄关系是成熟、稳定、健康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俄不会走军事同盟的老路,而是将继续携手推动多极格局的发展,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