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傻了!人家是兵团司令

凌高谈过去 2023-11-01 12:43:0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报纸上的熟人

1949年,一名战士在报纸上认出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但是对方却是一名兵团司令。

大家都起哄,这名战士只不过是看错眼罢了。可是连长却认为,二者确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兵团司令真的是这名战士的父亲吗?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1949年10月,解放军成功攻下被国民党占领的广州,当地人民获得解放。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消灭了国民党足足六万人,这与兵团司令邓华密不可分。

红军战士邓贤诗在湖南驻地,无意间看到前方传来的报纸时,突然发现照片上面的人看上去非常眼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拿过报纸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却突然发觉,报纸上的司令和自己的父亲非常相像,不过年纪大了许多。

但是从小到大,自己的邻居乡亲都告诉自己,父亲已经牺牲多年,在自己的母亲去世以后,自己就是家里唯一的存在。

所幸,母亲在去世之前给自己留下了一张照片,嘱咐邓贤诗好好保存,因为照片上面的人物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邓贤诗赶紧掏出照片左右对比,越看越感觉二者之间非常相似,他开始怀疑报纸上面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并且认为当年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去世。

邓贤诗是个藏不住心事的人,他很快就将这件事讲给了自己的同伴听。

令他没想到的是,战友们听了以后都觉得不可能,都觉得他在异想天开,纷纷和他开起了玩笑。

本来他也不确定这件事情,但众人的反对尤其让他难堪,他的情绪肉眼可见的低落。

连长很快就发现了这名小战士的不对,一向开朗的他却一整天都没有说话。晚饭时候,连长凑到邓贤诗跟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邓贤诗非常信任连长,将自己的猜测一五一十地倾诉了出来。

连长也明白邓贤诗是个孤儿,知道对方对于父爱的缺乏,然而毕竟报纸上的是著名的司令员,这未免太过巧合。

看着连长满脸的狐疑之色,邓贤诗直接将报纸和父亲的照片一起拿给连长看。最开始连长的表情有所疑惑,后面慢慢转为了震惊。

因为他看了许久,越看越觉得二者非常相似,只不过照片里主角的年龄大有不同罢了。

他越看越觉得,不能错过这种可能性,万一自己手下的小战士,就是和这位大名鼎鼎的司令有着有些关系,那无端错过就太可惜了。

于是,连长找了个机会,将这件事情向上做了汇报,无论真相如何,都应该核实一下。

领导们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十分巧合,但是看了照片以后又觉得确实相似。邓贤诗所在驻地的最高领导也没有含糊,赶紧将此事报告给更高领导。

2、严丝合缝的信息

1949年,一名湖南战士在报纸上看到一张与父亲长相非常相似的照片,但是对方却是一名兵团司令。

不光是他,他的连长也认为,或许他和司令有所关联,于是报告给了上级领导。

那么,兵团司令真的是这名战士的父亲吗?他们会如何相认?

詹才芳是46军军长,他和12团司令萧劲光都是邓华将军的老熟人,对这位将军非常熟悉。

经过一番考虑,二人达成一致,他们要先确认一番这名小战士到底与邓将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他能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否则到时候小战士和邓将军之间产生误会,那就非常扫兴了。

这一天,连长急匆匆找到邓贤诗,这让小战士一愣,连忙询问是不是自己的父亲有消息了。

连长也愣了下,喘了口气后表示并非如此。看着小战士沮丧的脸庞,连长立马表示上级领导想要见一见他。

听到这个消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邓贤诗没有丝毫犹豫,立马来到了军营之中。就在他进入军营的那一刻,坐在最前方的两个人都愣住了。

这两个人自然就是邓将军的两个大熟人,而他们发愣的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邓贤诗长得与邓华年轻时候实在太过相似。

然而两人也不敢武断地乱下结论,毕竟天下之大,有些人长得非常相似也正常。二人赶忙询问邓贤诗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关于其父亲的问题,小战士一一作答。

经过一番了解,二人对于邓贤诗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从时间上来说,邓贤诗从十岁开始就过上了流浪生活,而在此之前父亲就已经不知所踪,这确实符合邓将军外出征战的大体时间。

但是令二人犯难的是,邓贤诗有一点说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关于邓将军的名字。邓将军名为邓华,而邓贤诗却表示自己的父亲名字为“邓多华”,这成为了一个疑点。

考虑到那个年代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姓名统计,更不可能有身份证号,有些人改名并不是罕见现象。

甚至在诸多名人将领中,长大成人后或是参军后,给自己改名的现象比比皆是。

经过一番了解,二人都认为邓贤诗有很大可能就是邓华的孩子,这一点只需要询问邓华是否曾经改过姓名就能知晓。

二人立马前往第五兵团,找邓将军当面问个清楚。

考虑到尽可能地避免打草惊蛇,二人旁敲侧击地询问邓将军是否改过姓名,而对方却告知,自己确实在之前名为“邓多华”,蒋介石政变后就改了现在的名字。

同时,邓将军还在闲谈中表示,自己确实有一个儿子,但是如今已经生死未卜,自己根本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哪里。

这些证据串起来让事情的真相变得明了,邓贤诗真的是邓将军的孩子。

二人临出发之际,让邓贤诗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明了一些基本情况,一旦发现邓华的情况与邓贤诗所说对得上,就直接将信拿出来交给邓将军。

没想到这封信真的派上了用场。看完信件后,这名在战场上镇静自若的将军终于安耐不住心中的澎湃,眼眶立马红了起来。

3、父子相认

1949年,湖南一位战士指着报纸上的司令说,很像自己的父亲,没想到一语成真了。

那么司令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儿子走散的呢?

在战士发现司令长得像自己的父亲之初,大家都觉得不可能,但后来人们越看越像,或许这名战士真的与司令有着关系,连忙报告给了上级领导。

在两个老熟人的陪伴下,邓华很快前往了十二兵团。

此时的邓贤诗已经得到了消息,正在军营办公室中焦急地等待着。当大门打开的那一刻,他激动地扑了过去。

就这样,这对经历无数坎坷的父子,终于在二十二年以后见到了彼此。望着邓将军与照片上相似的脸庞,邓贤诗激动的哭了出来,二人相拥而泣,激动不已。

等到两人情绪稳定以后,邓将军才搬了个椅子,和大家说起了往事。

1925年的邓华刚刚十五岁,在外求学的他已经收到了自己亲事的消息。原来,家里的父母已经为他相中了一个对象,那就是同村的邱青娥。

尽管邓华已经接受了新思想教育,但是年仅十五岁的他并没有对这门亲事产生非常大的抗拒,于是他在与对方成亲后继续外出求学。

在这期间,妻子已经怀有身孕,而此时邓华也加入了中共,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子出生以后,邓华只来得及为他取一个非常具有诗意的名字,在此之后便离开这对母子而去,参加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

临别之际,妻子嘱咐邓华在外注意安全,不用牵挂家里,家里的一切她都会打点好。给妻子留下一张黑白照片以后,邓华就踏上了离别的路,这也是这对小夫妻最后的分别。

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厉害,许多人吃不饱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邓华家中并没有劳动力,上上下下全都依靠着妻子一个人支撑。

但是妻子并没有埋怨,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她觉得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

可惜的是,妻子只能将儿子抚养到十岁,在此之后便因为疾病而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后,邓贤诗只能东凑西凑才勉强度日。

然而战争年代,乡亲们都缺食物,邓贤诗不好意思连累乡亲们,于是便踏上了革命道路。

在这期间,他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父亲的去向,根据母亲的说法,父亲前往前线打仗,而时间一长,乡亲们都告诉自己,父亲已经去世。

离开家乡后,邓贤诗找到了当地的共产党,加入了革命队伍。

一直到最后,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邓华将军的身影,这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儿,这才让这对父子最终相见。

眼见儿子失而复得,邓将军想要将儿子调去自己所在的部队,但是邓贤诗却表示反对,他不想父亲因为自己而破例,他要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

最终,这对父子出现在了不同的战场上,一起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家如何评价这对父子?欢迎留言。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6 阅读:1929

凌高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