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开明的家长。听了很多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对话,相信这个家庭氛围很好,也相信这个孩子学习差不了,更相信这是位合格的妈妈。
“儿子,起来没,衣服在什么地方,饭在什么地方,你还是按计划先去玩,要玩好玩足之后再回家写作业,不要求你非得写完,认真写就行了”。这天一大早坐地铁,坐在身旁的是一位女士家长,刚上车时和大家一样,也是玩起了手机。
将近7:30左右,只听这位女士和孩子通起了电话,给孩子交代了一天的注意事项,从穿衣到洗漱,从娱乐到学习等,两人聊得轻松,孩子在那边答应得也都挺好,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对话。
在地铁上,没少听孩子的对话,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命令,“今天必须怎么样”“要写完作业”“不许出门,不许玩手机、不许这不许那的”,听不到孩子的对话声,只听家长吵吵吧火的。
同样是家长,同样教育孩子,估计孩子也都差不多,既然都能自理了,基本都在一个年龄段,但孩子接受家长的“指令”从电话里听得提出来,完全不同,有的是高兴放松的声音,有的则是悲伤愁恨甚至是反对的声音。
当然,家长的“指令”和语气也不同,有的非常强硬,全是让孩子怎么样,而像这位家长这样与孩子平等交流,不提要求的非常少,显然这样的孩子是配合的,做作业时也是认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没有写作业的压力。相反,那些“指令”性强,要求必须怎样的,看似要求很严,家长毕竟不在身边,是否会向家长要求的那样认真完成作业,什么都不干呢?
一定不是地,有的放下电话,就把家长的“指令”放在一边,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才怪呢?越是不让干的事情孩子越去干,比如不让玩手机,有的孩子不仅偏偏玩,而且玩起来什么都忘记了,有的中午饭都不吃,作业是一点没写。
孩子写作业需要抓紧,甚至强迫点,但重要的还是启发自觉性,让孩子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乐趣,让其觉得不玩可以,不学习不写作业不行,有了这样的认识,还愁孩子不写作业吗?
一些家长恰恰不是在这方面引导,就是一味地喊一味地叫,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样孩子能好好写作业吗?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学习,改变不了孩子就要先改变自己,给孩子点自由的空间不是坏事,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是高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的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