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青贮发酵工艺,呼伦贝尔刈割期优化,草原生态牧场试点,乳酸菌群丰度监测

一二三说三农 2025-02-27 10:25:47

燕麦青贮发酵工艺与呼伦贝尔刈割期优化及草原生态牧场试点中的乳酸菌群丰度监测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上,那无垠的绿色像是大自然铺开的巨大绒毯。这里的生态环境对于当地的畜牧产业至关重要,而在整个草原生态牧场的循环系统里,燕麦青贮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先来说说燕麦这种作物。燕麦可不像那种娇弱的南方水稻,它是适应能力挺强的作物。在不同地域,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就拿华北地区来说,那里的气候比较干燥,土壤性质和呼伦贝尔草原也大不一样,华北的燕麦生长周期相对短一些。而在呼伦贝尔草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比如充足的阳光和降水相对充沛的时节,让燕麦长得十分茁壮。它有着长长的麦秆和饱满的麦穗,是制作青贮饲料的优质原料。

可是,燕麦青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草原生态牧场试点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问题。就拿发酵工艺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发酵就像一场微生物的小聚会,各种菌群在里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一个网友就分享过他尝试小规模在家做青贮的经历。他在自家小院里种了点燕麦,想着做个简单的青贮试试。按照网上查来的方法做了,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他的青贮出现了异味,这很可能就是菌群没有平衡好。

这里就得提到乳酸菌群的丰度监测了。乳酸菌在青贮过程中可是主力军啊。它就像一个严格的指挥官,指挥着发酵朝着好的方向进行。不同品种的燕麦,它所含有的能够促进乳酸菌生长的物质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在东北地区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紫叶燕麦,和常见的绿色燕麦相比,它的叶子颜色独特,营养成分也不太一样。紫叶燕麦在生长过程中能积累更多的糖分,而这些糖分正是乳酸菌的最爱。

再看看不同的刈割期对燕麦青贮质量的影响。呼伦贝尔草原的刈割期优化也是草原生态牧场试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来说,从草种播种到刈割的时间,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情况。如果刈割得太早,燕麦还没长好,营养物质积累不够。像我在内蒙古草原遇到的一位牧民老大哥就说过,他有一次着急刈割,结果那一年燕麦青贮的效果就很差。但如果刈割得太晚,燕麦可能开始结籽,茎干变粗变硬,也不利于青贮发酵。而且不同的刈割期对乳酸菌群的丰度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生长旺盛期的燕麦,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激素水平都比较适合乳酸菌的生长。

我们假设在一个7天的小实验场景下。在草原生态牧场里,选取了两块同样面积的燕麦地,一块按照传统刈割期进行刈割然后青贮,另一块根据科学监测,选择了一个稍微调整过的较佳刈割期进行青贮并密切监测乳酸菌群丰度。到了3天之后,调整刈割期那块地的青贮开始呈现出比较好的发酵状态,有淡淡的清香,而传统刈割期的那块地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到了15天的时候,差距就更明显了。调整刈割期的青贮质地松软,酸度适中,乳酸菌群丰度监测也非常理想,而传统刈割期的青贮有些地方开始发酸变质,乳酸菌群丰度也远低于理想状态。

不同的青贮发酵工艺也会影响到乳酸菌群的丰度和最终的青贮质量。在办公室里,我和一个做农业研究的同事聊天,他提到过一种传统的密封青贮工艺和一个添加了一些特殊添加剂的青贮工艺。那种传统工艺就比较依赖燕麦自身的微生物群落,在一些环境变化大的草原地区,容易出现发酵不完全或者变质的情况。而添加了特殊添加剂的工艺,比如添加了一些有助于乳酸菌生长的营养物质或者抑制有害菌的物质,发酵过程就比较稳定,在监测乳酸菌群丰度的时候发现,乳酸菌能够快速繁殖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丰度水平。

在草原生态牧场这样一个大场景下,除了要考虑燕麦青贮发酵工艺和刈割期优化,还要考虑整个草原的生态环境。就像在四川盆地那种相对湿润的地形地貌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开阔平坦地形地貌就有很大的不同。在四川盆地种植燕麦,因为湿度大,病虫害可能会更复杂一些,而这也会影响到燕麦的品质,进而影响到青贮饲料的质量。我们回到呼伦贝尔草原,当地的牧民们一直以来都在摸索最适合自家牧场的种植和青贮方式。

我还知道一个案例,是新疆北部草原的一位牧民。他参考了呼伦贝尔草原的一些经验,也对自己种植的燕麦青贮工艺进行优化。因为在新疆北部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虽然都是草原,但也有差异。新疆北部的气温日较差更大。他在刈割期选择上就结合了两地的经验,发酵工艺上也增加了适合当地环境的调整。他对乳酸菌群丰度的监测也很细致,经常和一些农业专家在网上交流经验。通过他的努力,他家的牧场牛羊吃了青贮后,长得特别壮,产肉量和产奶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和燕麦比较相似但又很不同的冷门绿植品种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薏苡,在南方一些山区有种植。薏苡和燕麦相比,它的生长周期不同,薏苡更适应湿热的气候,而且在药用方面还有独特价值。从种植角度看,薏苡的根系比燕麦深,对土壤肥力的需求类型也不同。还有酸模,在一些湿地边缘常见。酸模的繁殖方式和燕麦差别很大,它是靠地下根茎繁殖,而燕麦主要是种子繁殖。这就意味着它们的种植密度管理、收割时间等都需要有不同的考量。这些差异虽然是在不同的绿植之间,但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大体系里,都和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概念息息相关,也能为草原生态牧场的燕麦种植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在草原生态牧场里,燕麦青贮发酵工艺的优化、刈割期的科学确定以及对乳酸菌群丰度的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从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差异,到不同刈割期的对燕麦生长状态的影响,再到发酵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还有乳酸菌群这个微小却无比重要的群体。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原的生态越来越脆弱,这种基于乳酸菌群丰度监测等方式优化的燕麦青贮工艺是否可以在更多不同类型的草原得到有效推广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