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震荡。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地缘政治……这些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运行规则。然而,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5年,作为投资人,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更能深切的感受到春江水暖。站在产业前端,立在创新前沿,投资人对于已经到来的2025有着什么样的期冀和见解?
我们邀请了多位顶尖投资人,将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经济、投资的路线图。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六篇。
随着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全球科技格局正在被重塑。
在这股浪潮中,Pivotal bioVenture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与前沿布局,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自2017年在美国开展业务、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Pivotal bioVenture已建立起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强大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创新产品和技术,Pivotal致力于在大中华地区打造一批领先的生命科技企业,以满足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医疗需求。目前,其投资方向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在生命科技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对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未来趋势,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认为,DeepSeek的爆发是AI技术与产业需求共振的结果,其“低成本高性能”模式正在重塑全球AI格局。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为AI 2.0时代指明了方向——创新与技术普惠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投资领域,2025年AI大模型仍具潜力,但需警惕估值泡沫。错失DeepSeek的本质是传统投资范式与AI产业特性的错配,未来投资机构需构建适应AI趋势的新方法论,避免“看对趋势,错过龙头”的遗憾。
柳丹博士认为,投资行业的下一个10年机遇在于科技板块的新质生产力,未来垂直领域基金将因深耕特定产业而获得优势。并预测,2025年一级市场的兼并购机会将增多,中国特色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内循环也将更加活跃。
以下为融中财经对话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实录,以飨读者:
融中财经:您对于DeepSeek的现象级火爆怎么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突破?除了大模型之外,我们如何认识和国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差距?
柳丹:DeepSeek的爆发并非偶然,其本质是AI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变革的历史性共振。在算力民主化、场景深度化、生态开放化三大趋势驱动下,这种“低成本高性能”模式正在重构全球AI竞争格局。
尽管面临地缘政治、数据伦理、技术滥用等挑战,但DeepSeek展现出了的技术突破路径、商业逻辑和行业思维的变革,也为AI2.0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创新结合效率革命与技术普惠,方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也是中国其他行业的优势所在。
融中财经:2025,还能投AI大模型吗?对于舆论所指的投资界错失DeepSeek的投资,您有什么看法?
柳丹:2025年AI大模型仍具投资价值,可聚焦医疗、制造等垂直场景或绑定生态巨头的公司;但需要警惕估值泡沫。
错失DeepSeek的本质是传统投资范式与AI产业特性的错配。同时人工智能投资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特殊难点,如技术代际风险、数据与算力评估、早期商业化路径模糊等。而未来随着大家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学习,可以构建出相适应的投资方法论,在敬畏技术不确定性的同时,通过紧跟AI趋势、垂直应用场景评估、算法分析等手段捕捉新机会,在AI投资的下半场中避免“看对趋势,错过龙头”的遗憾。
融中财经:DeepSeek之后区域政府都在反思如何产生核心项目?作为GP,和政府的合作模式会否有新的变化?
柳丹:AI浪潮给生物医药基金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合作方式可能从简单的税收优惠、土地供给,升级为数据资产化、监管智能化、基建协同化的深度绑定。新的挑战也会随之出现,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势必要把握好三个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技术激进与监管审慎的平衡、短期政绩与长期生态的平衡。
融中财经:如何看待像梁文锋,王兴兴这些年轻企业家的成长?最欣赏的创业者有哪些特质?
柳丹:我有两点观察体会。第一点是新的技术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往往来自80一代,像杭州六小龙和整个创新一代中,80后都占据了大多数。这可能由于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年纪要素,他们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一代。第二点是专注执着且低调务实,做自己认定且喜欢的事,还愿意分享,像DeepSeek就选择对涵盖模型架构、训练方法与应用生态的完整体系进行开源,而不是简单的代码公开。
融中财经:2025最看好哪些细分赛道?什么样的项目值得投?有哪些“非传统性指标”衡量项目?
柳丹:生命科技领域我还是看好迭代性和颠覆性的技术,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创新龙头,且这两个国家已经遥遥领先后面的竞争者。利用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积累、叠加快速高效的研发推进效率、辅以完善强大的CXO生态体系,中国的创新医药资产在当前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优质标的。由于国内IPO市场的低迷,我们会用项目out-licensing与in-licensing的差额这一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力,数据显示,该指标自从3年前中国成为净出口国后,每年快速接近增长,稳居世界第二,体现了中国创新医药资产的全球竞争实力。
融中财经:2025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将会如何?建议创业者如何做好哪些准备?
柳丹:2025年,IPO关闸的限制仍将持续,现在略有特定松动。长线资金和耐心资本依然稀缺,都导致市场投入资金显著减少,中小企业特别是研发类企业的生存环境不会有显著改善。对于创业者,节流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度放开思想做一些开源的尝试,比如开发一些民用产品、To C的产品,来打磨和验证技术,同时也可以增加现金流入。
融中财经:退出策略上,有什么新计划和变化?对2025年一级市场流动性怎么看?并购和S基金的发展为什么不及预期?
柳丹:当前在医疗健康领域,海外资本市场的IPO和M&A仍保留一定活跃度,给予了一定的退出通道。并购和S基金本来也是对一级市场的有效补充。但由于对于并购和S接续的理念认可度有待提高、人才和估值体系的不成熟,买卖双方还在摸索阶段,我对这一领域仍持续看好,相信后面随着摸索的成熟会越来越多的成交。
融中财经:用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投资风格?总结自己投资决策中最“大胆”的一次是什么?
柳丹:我总结自己的投资风格是“价值趋势派”,结合项目的不同阶段,或用价值判断或用趋势判断。最“大胆”的一次是我投资国内模式小鼠链主企业药康生物时,当时那个赛道还不在风口,公司也还没成为市场化龙头,我坚持自己对行业的认知,上了四次投决会,最后也算是使用了银子弹的权利做成了投资,这也后来成为整个基金里回报最好的项目。如果错过了或失败了,估计我都升不了合伙人了(笑)。
融中财经:如果有机会重新开始投资生涯,会怎么做?
柳丹:我会更敬畏市场和周期,劝自己更沉得住气一些,在坚持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的同时,结合大环境气候和行业周期情绪做一些alpha和beta之间的匹配调整。
融中财经:当下的牛市,您是怎么理解的?对一级市场的驱动作用在哪?一二级如何联动?
柳丹:随着春节期间一系列国家科技成果的自信展示,情绪上也促进了这次的牛市行情。二级市场一直是一级市场的风向标,且具备传导效应,但往往会滞后。如果二级市场的走势能持续,并能显著分化导向利好科技股,那么一级市场真正在做创新的科技企业会受到更大的关注,资金投入补充也会相对容易些。
融中财经:投资行业下一个10年机遇在哪?哪些类型的机构能参与其中?最基本的投资逻辑是?
柳丹:机遇在于科技板块的新质生产力,这点毋庸置疑。回顾过去十年的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以及海外市场的发展历程,投资机构会在周期中分化成长。未来更多垂直领域的基金,可能会由于深耕和聚焦特定产业,而获得发展优势。基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在投资领域中对投资细分产业的能力要求更高,垂直领域领先的VC更能抢占行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并获得红利。大而全的基金可能会更加侧重后端的并购整合投资机会。
融中财经:2025年乐观还是悲观?请对中国一级市场做三大预测。
柳丹:我的心态较为平和,之前几年大家心情大起大落比较多,我想放下这种情绪,聚焦当前可以做的事情。我判断一级市场的兼并购机会将逐渐增多、中国特色的创新企业的竞争力更强、一级市场的内循环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