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凌晨,一场持续9小时的惊心动魄的海战在红海海域上演。美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杜鲁门号'在遭遇也门胡塞武装发起的连续猛烈打击后,被迫撤往红海最北端躲避。
据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阿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胡塞武装在当地时间12日凌晨对'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实施了一次大规模联合军事行动。
行动中,胡塞武装出动多架无人机和多型号反舰导弹,对美军航母编队展开饱和攻击。这是24小时内胡塞武装对'杜鲁门号'发起的第二次攻击,也是该航母进入红海以来遭遇的第5次打击。
面对来自多个方向、多种武器平台的持续进攻,'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不得不持续进行规避机动,最终被迫北撤至红海最北端海域寻求庇护。
整个交战过程持续了约9个小时,创下了美军航母在中东地区遭遇单次攻击时间最长的记录。
胡塞武装的现代化转型这场持续9小时的海战,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胡塞武装在这次行动中展现出的军事能力令全球军事专家震惊。
他们不再是外界印象中那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伍,而是掌握着先进反舰导弹和无人机技术的现代化武装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展示出了极为娴熟的协同作战水平,他们采用多波次、多方向的饱和攻击战术,成功突破了美军引以为傲的“宙斯盾”防御系统。
对美军而言,“杜鲁门号”被迫撤退造成的影响远超军事层面。作为世界最强大海军的标志性武器,美国航母一直是无可匹敌军事优势的代名词。此次不得不躲避胡塞武装的攻击,严重损害了美军“全球警察”的形象。
更为棘手的是,这一事件让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开始质疑美军的保护能力,动摇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信誉。
红海局势的升级风险红海局势正在朝着更加危险的方向发展。胡塞武装发言人的公开表态更是火上浇油:“我们已经与美英进入公开战争状态,任何军事升级都将得到我们坚决的回应。”
这番强硬表态预示着,红海地区的军事对抗将进一步升级,国际航运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海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美英与胡塞武装持续升级对抗的必然结果。就在48小时前,美英联军对也门境内的胡塞武装目标发起了大规模空袭。
数十架战机出动,导弹呼啸着划过夜空,胡塞武装在萨那、荷台达等地的军事设施遭到了猛烈打击。
空袭造成的战果令美英方面一度颇为振奋。五角大楼声称,此次行动摧毁了胡塞武装的多处军火库和导弹发射设施,有效打击了其军事能力。这种乐观情绪很快被打破。在短短两天内就以更加凶猛的攻势予以回应。
实际上,近一个月来,“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在红海海域已经历了连续不断的考验。自去年12月初部署至今,它已经五次遭遇胡塞武装的突袭。
更令人意外的是,美军引以为傲的MQ-9“死神”无人机竟在与胡塞的对抗中接连折戟,短短数周内就损失了14架。每架造价高达8500万美元的尖端装备就这样被打落,这种战损率是美军始料未及的。
从最初的商船袭扰到现在敢于正面挑战美军航母,胡塞武装的战术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在快速提升。他们展现出的反舰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游击队的作战范畴。
本月早些时候,胡塞武装就曾使用无人机和导弹对“杜鲁门号”发动过一次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攻击。当时美军虽然成功拦截了来袭武器,但胡塞方面显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战术数据。
对美军指挥官们来说,最令人担忧的或许不是单次攻击的威胁,而是胡塞武装表现出的持续作战能力。
他们似乎拥有充足的武器储备,能够维持高强度的军事行动。即便在遭受美英空袭后,仍能迅速组织起规模可观的反击。
那么这场较量究竟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