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邑”——国人的城邑生活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7-14 18:24:32

汉字中的“邑”则是“邑落”的更上一步,指“城邑”。

“城邑”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城墙”等防护建筑。如下图,“口”代指被城墙包围着,城内“跪坐”着的人表示城中存在安定的秩序,有安全的保障。

不过,这种“城邑”只能算城堡,并不能算“城市”,一座“城市”有二部分组成,“城”与“市”,“城”代指安全,“市”代指交易。

一座古代城堡想诞生大量的“市”,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保证某个区域内的安全,想做到这一点,很难。西周时期,大概只的周朝都城才有可能,春秋时期则是各个中大国家的都城。

国人的城邑生活

周武王灭商后,将天下分封给各大功臣与家臣,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带着分到的族人,外加商朝遗民,远赴外地,开疆拓土。经过战争,占领其它族群的“都城”,再按功劳血缘关系将部下分封到这片占领之地的其它地方。

这些“大夫”领着分到的族人(国人)与奴隶,占领指定的区域后,会修建城邑,然后以“城邑”为中心(宗邑)将国人(士)以“井田制”的方式分散到各自的土地上去。

所以《国语·晋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公食贡,指的是大夫向诸侯(宗主)上贡,大夫分到“城邑”,至于士这一级,要向大夫上贡粮食,士的下面有平民与奴隶,士一般不会亲自耕种土地(战国时期除外)。

用现代话语描述,西周时期古人(士以上)的生活,如下。

首先有一个城堡(宗邑),此城堡的主人为大夫一级,他在国都为诸侯工作,邑内的日常工作由“家宰”负责。

整个城堡里面居住着所有国人与平民,还有部分奴隶,城堡之外,是整齐分割的一片片井田。这些田分为“一井八家”,每一家受田100亩公田10亩,另外还有20亩作为居住的庐舍区,平均每家两亩多宅地,由自家修造房屋,供劳动时居住。此种居住房屋为临时居所,称为“庐舍”。

“庐舍”周边还可以种上桑树、果树、蔬菜等,自家吃不了的可以相互交易。《诗经》说的“中田有庐,疆埸有瓜”。除果树外,还可能养一些猪与鸡。

一般而言,“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官府会在春天发布命令,国人才能去“野”的井田耕种,到冬天则必须回城邑。所谓在野外劳动时节称为“庐”,回到城堡后称为“里”。这就是“在野曰庐,在邑曰里”。

至于春天“启耕”的时间,其最高形式就是天子亲自到王田扶犁耕耘,作为春耕的开始。此所谓“启耕大典”。经达春夏秋,进入入冬时节,官府再度发布统一号令,农耕“国人”便得全部离开农田,回到城邑。《汉书·食货志》说:“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

国人回邑后,野外只会留下少量的农耕奴隶,这些奴隶常年居住在野外的“庐舍”,他们没有“国人”的身份,不能服兵役,所以一般不用回城邑。

国人冬天回邑后,还要进行武备训练与文化学习,“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国人的妻子与女儿,通常一整年会呆在城邑里,做女工。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这是说,女子除白天在家做家务与纺织外,晚上必须以所居小巷之“邻”为单元,进行集体纺织,直到夜半子时。这就是“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为啥要集体纺织,因为要节省”烛火“。

未及冠的男子则要到学校学习“六艺”,而且是从八岁开始学。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八岁入小学,学习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岁上大学,学礼乐(等级)。其优秀的学生推荐到”乡“里深造,再优秀者送往诸侯国国都”少学“,少学优异者上”贡“于天子,学于大学。

其中的“庠序”就是高中语文老师提到的学校,“里”就是城邑中的基础单位,“乡”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乡”级行政区,它是更高一级的。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另外,乡里的“庠序”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乡射礼”,而乡射礼又在“豫”中举行的,“豫”又作“序”,具体而言就是训练与演习场地。乡射礼”是古代乡学中举行的一种重要礼节,具有军事教练的性质,当时学校就是把军事教练作为重点课程的。

以上,差不多就是“书中”西周国人的“理想”生活了,另外还要加上“祭祀”与外出作战。只不过这一切得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不足,人们必定聚族而居,奴隶也不能单独脱离集体,不然得饿死。

待工具升级后,比如由牛拉的犁,生产力提高,庶民以家庭为单位可以养活自己,野外的”井田“则全是缺点。因井田的要求是“公田优先”,是说每到出城耕作时节,国人(农民)都要去城外的公田里劳作,做完公田才能做私田,而且时间还有限制。

如此导致农民(大多是奴隶)大量逃亡,再加上城邑中生活作息太过严格,很多国人不愿意生活其中,这些人在远离城邑的“野”里不回来。

如此,西周的基础就开始解体。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