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綦江区横山镇施家山社开展地理标志调研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对横山碾子米及其创始人刘照山进行深入访谈与调研。在这里开启了农耕文化之旅,深入了解碾子米的优质绿色地理标志种植、收获及加工过程,并探索碾子加工这一古老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横山大米结合焕发新的活力。
亲耕细语话田间 农民匠心树新篇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与碾子米创始人刘照平老师会面。他面容亲切和蔼,朴实无华的装束和两鬓斑白的头发无不见证着他为农耕事业奉献的青春年华。他热情招呼实践团成员们面对面坐下,就横山大米的相关内容对大家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从历史变革、品种更迭、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向大家讲述了横山大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来历。在谈及到他自己创办的碾子米时,刘老师如数家珍。他讲解了其创办碾子米的曲折过程和碾子米的产品优势,他眼中饱含着对庄稼农田的操劳和对农耕事业的热爱。“农民是自然与人类的桥梁”。如今的碾子米,已经成为拉动綦江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这与刘老师对农耕事业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聆听完刘老师声情并茂讲述他与碾子米的故事后,团队成员们都被他身上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匠人品格所深深感染。在四季的更迭中,像他这样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他们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讲述着关于土地、关于生命、关于希望的故事。

刘照平为实践团讲述自身与碾子米成长故事
碾出“黄金米” 打造新标杆
实践团跟随刘老师来到日常用于加工稻谷的大型碾子前,将还未去壳的新米交到同学们的手中让大家近距离的观察碾子米。同时刘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了在种植碾子米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多次实践后的采取“因田施肥”技术方法和科学的施肥配方,且因当地土壤富含众多硒元素、磷元素,因此,每年的横山大米都具有不一样的口感。随后刘老师也介绍到为了让横山大米回归名副其实的“横山贡米”,便用最原始的大米加工方式保留绝大部分的大米营养,让更多追求高品质绿色生活的人群吃到优质绿色大米。刘老师也介绍到原始加工方式是通过工具筛米、牛拉石碾、农民翻米等传统工序研磨大米,凭借此方法获得的大米能够保留92.7%的大米营养成分,而采取机器去壳方式所得大米仅能保留其40%左右的营养成分。刘老师创造的碾子米因其独特的种植、加工方式深受大家的欢迎,每年均是供不应求的“黄金米”,也成为了横山大米的“新标杆”。最后实践团的成员们还亲自尝试了推动碾子,将稻谷在碾盘和碾辊的反复挤压后,收获通过自己劳动后退去谷壳后晶莹剔透的大米。
探索稻香梯田 争做禾为青年
实践团部分成员前往王老师碾子米基地稻谷梯田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拍摄宣传视频、图片,为后续横山大米宣传直播做好素材积累。施家山社的梯田是横山大米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现目前逐渐向观光旅游转型。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实践团发现此处的梯田里不仅有长势良好、绿意盎然的禾苗,还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处也成为了北赤蛙的栖息地之一,实现蛙与禾苗共生的良好生态系统。实践团将当地梯田美景与时下热梗、标语相结合,记录稻田影像的同时拍摄大量宣传视频、宣传照,为做好横山大米相关宣传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井水甘润育稻香 稻米丰盈谢清泉
接着,实践团其他成员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出发前往碾子米种植灌溉井——“大水井”。烈日当空下,地里的庄稼们长势喜人。刘老师和实践团成员们边走边看边交流着,现场沉浸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见到大家对沿途所见的稻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老师便主动上前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大家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田间地头的稻子连片生长,它们排列整齐,种植紧密,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在到达“大水井”后,刘老师向成员们讲解了水井的功能和作用,并邀请实践团成员们品尝纯天然的泉水。泉水甘甜,入口清凉。“这清凉的泉水是孕育稻子的希望,水稻的丰收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和土壤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在谈及水井的重要意义时,刘老师如是说。
感受乡土生活 厚植农耕情怀
实践团参观、调研结束后,刘老师及其家人热情的招呼大家前往家中共同制作午餐。实践团成员也和刘老师一起短暂的体验了土灶做饭原的汁原味乡村生活,直观的感受“做农家人,吃农家饭”的乡土乐趣;直观的感受横山碾子米的色泽油润、滋润可口、清香扑鼻和丰富营养。再正式吃饭前,刘老师也再次热烈的表达了对实践团的欢迎,并讲述了自身对于农耕生活的深厚情怀。实践团也深感此次活动意义重大、感悟颇丰。(文字:周灵、罗亚林 图片:罗亚林、吴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