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去世,七年后,蒋经国以文追思父亲,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两岸和平的愿望。
不久,廖承志在大陆的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写给蒋经国的信,希望两岸真正为一家。结果,宋美龄得知后,仅回复了9个字,就让大陆的期望落空。
当时,宋美龄说了什么,他的回复为何让人失望?
建国后的两岸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作为战败一方,只能率领大部队撤退到台湾,在台湾建立政权,由国民党自己进行专政统治。
被赶到岛上,国民党始终咽不下这口气,本来占领大片陆地,现在被迫屈居一隅,就好像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了落魄书生,状况憋屈。
后来,台湾开始接受美国更多的经济援助,经济慢慢恢复。不过,70年代开始,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尴尬,新中国经过一番努力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台湾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也有所转变,1979年,为了更好地让两岸统一,我党改变了方式。以前动不动提解放台湾,很有压迫感,于是就换了一种新思路,叫做和平统一祖国。1982年,邓小平提出,大陆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资本主义,只要是一个国家就行。
当年也正是蒋介石去世的第7年,蒋经国以文追思父亲,表达了希望父亲的在天之灵能够回到家乡,和祖先同在的心愿。蒋经国还写道,希望自己不局限于孝顺,而是要心怀民族和国家,有大爱。
廖承志致信台湾
蒋经国的悼念文章传到了北京,邓颖超找到了邓小平,说这是两岸沟通的绝佳时机。同时,她还说,最佳的沟通人选,她已经想好了,就是廖承志。
廖承志身份特务,不仅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的主任,还在历史上和老蒋一家颇有渊源。简单来说,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和蒋介石都是国民党的元老级别人物,廖承志本人和蒋经国小时候就是好朋友,长大了又都在莫斯科念过书。
于公于私,廖承志都是和台湾沟通的最佳人选,在邓颖超的提议下,廖承志以个人的身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给蒋经国的信,开头就是“经国吾弟”,情真意切,以两人多年情谊为开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信中廖承志说,和平统一,两岸人民都可以化解骨肉分离的痛苦,台湾民众也可以安居乐业,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亚太的和平,希望蒋经国能承担历史责任,促进统一。
这封信,没有进行咄咄逼人的劝说,而是散发着浓厚的人情味,令人动容。
蒋经国收到老大哥的千里传讯后,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内心已经被那些真挚言语所感染。然而,考虑到蒋经国的身份,台湾当局搬出了宋美龄,希望她以长辈的身份,“恰当地”回复廖承志。
宋美龄态度淡漠
宋美龄陪伴老蒋,历经了各种政坛和军事上的风风雨雨,老道、有谋划。可惜的是,因为历史上的种种遗留原因,宋美龄并不喜欢大陆这边。
毕竟,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过了太长时间,台湾再也没有能力挽回局势,曾经在大陆叱咤风云的军队,被迫待在岛子上可并不是什么好的感受。
面对着廖承志的来信,宋美龄并不热情,冷冷地回复了一句话。
宋美龄首先表明,蒋经国现在的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在台湾主持大局,需要首先考虑到中华民国。为了保证中华民国和中华民族的巍巍正气,唯一的做法,就是坚持所谓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信中最后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敝帚自珍,幡然归来”。意思就是,廖某你去醒悟一下,你应该归顺台湾这边。
这口气十分强硬,没有回旋的余地,像极了要推脱开一个陌生人。你要谈?我就不跟你谈。你要接触?我就不跟你接触,还“提醒”他别忘了要自我反思。
在国民党这里,宋老夫人毕竟是元老级别的人物,陪伴蒋介石那么多年。虽然她不是直接掌权的,但是话语权还是相当重。
老夫人做出的回复,让蒋经国感受到一丝凉意,也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是没有改变态度。
两岸关系的融冰
虽然宋美龄回复冷淡,丝毫不想和平统一,但蒋经国还是开始逐步推动两岸关系的融冰。
1987年,蒋经国多方安排,在台湾成立了“大陆工作指导小组”。从此,台湾民众可以跑回大陆探访亲友了,很多当年被迫离开大陆的老人,得以一解相思之苦,回到故乡和亲人身边。
正当一切都向着光明的方向走去的时候,1988年,蒋经国却突发疾病去世。邓小平听闻消息后,甚为痛惜。
时光流逝。两岸关系有了更多的曙光,除了文化交流之外,经济上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两岸人民心里,也都向往着和平和发展。
那封信件,当时虽然被冷淡对待,但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都有大智慧,迈出了推动两岸和平的重要步伐。
相信在未来,随着国家实力提升,台湾回归大陆是必然的,那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