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怒斥王近山架子不小,王近山委屈道:这是陈赓旅长害了我啊

千字历史 2025-03-15 23:44:14

1938年,徐向前怒斥王近山架子不小:“你出门都要这么大阵仗?”王近山直喊冤枉,委屈道:“这是陈赓旅长害了我啊。”当时发生了什么,徐向前为何要斥责王近山呢?

王近山是湖北红安人,年仅15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

在一次战役中,王近山面对的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弹药逐渐耗尽,战场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他振臂一呼,引领着战士向敌人发起一场惊心动魄的近身肉搏战。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王近山与一名敌人陷入长时间的缠斗,双方势均力敌,体力与意志的较量达到顶点。在筋疲力尽之际,王近山猛然冲向敌人,两人一同坠入悬崖的深渊。

悬崖之下,生死一线间,王近山面对的是同样奄奄一息的敌人。尽管自己头部已被尖石划伤,鲜血直流,但强忍剧痛,用尽最后的力量掏出手枪,硬生生地将敌人砸死。

当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昏迷不醒的王近山,他满身伤痕,鲜血染红衣襟,显然已经失血过多。

从此,王近山的头上留下一道醒目的伤疤,这是他英勇战斗的见证,更让他获得“王疯子”这一绰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源于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抗日必要性的认识。

在此背景下,王近山出任八路军某部副团长,这次人事变动对王近山影响深远,就在他就任此职期间,直属领导团长叶成焕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

面对团长的牺牲,王近山怒火中烧,血气方刚地吼道:“二营长,集合你的队伍,随我反击!我们要为团长报仇!”

王近山率领部队发起反击,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的回马枪,虽然取得不小的战果,但也因冲动行事导致我军不必要的损失,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挂彩。

回到八路军总部,陈赓对王近山的冲动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近山,成焕的离去是沉痛的,但你现在是772团的团长,肩上的责任更重。怎能仅凭一腔热血就擅自行动?你若有个闪失,这全团的将士谁来引领?”

面对陈赓的责备,王近山虽心有愧疚,但那份亲临战场的执着却难以割舍。不久,他依旧保持着冲锋在前的习惯,这让陈赓深感头疼,决心寻找对策,以纠正王近山这股“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的犟脾气。

为遏制王近山那近乎拼命的战斗习性,陈赓深思熟虑后,巧妙设下一计,为王近山特别配备六名贴身警卫员。

这在常规团部配置中虽不算罕见,但陈赓此举意在让这六名警卫如影随形,时刻不离王近山左右,连他自己也仅有两名这样的警卫,一时间,王近山成772团驻地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38年,772团驻地迎来几位八路军同仁,为首者温文尔雅,礼貌地向守门小战士询问王近山的去向,小战士误以为来者官职不高,便按例通报。

当王近山携六名警卫员现身,瞥见来客竟是徐向前师长时,惊愕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连忙行礼。

王近山回过神来,连忙训斥小战士不识师长尊容,小战士也是一脸茫然,未曾想师长竟如此平易近人。

随后,徐向前话锋一转,发怒道:“王疯子,你出门都要这么大阵仗?”

王近山一听,心知不妙,却也不甘示弱,开始“喊冤”:“师长,您可得为我做主啊,这都是被旅长给‘害’的!”徐向前闻言,故作认真倾听状,眼中却闪烁着笑意。

待王近山详尽阐述事情原委,徐向前非但未显宽宥之色,反倒面色愈发凝重:“王疯子,看来你还没有反省,身为指挥官,怎可跑到战斗最前沿?若是对现有职务不满,我即刻便可将你调回班长之职。”

王近山闻言,心中大骇,连忙认错求饶:“师长,我知错了,再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

徐向前见王近山态度诚恳,微露满意之色,临别之际,再三叮嘱道“此事还需我细细思量,你务必在这段时间内深刻反省。”

王近山明白,师长与旅长的良苦用心,皆是为自己的安危着想,这份深情厚谊,让他感动不已。

自那以后,王近山彻底改变以往亲赴前线、不顾安危的习惯,转而投入到指挥工作中,坚守岗位,再未擅离职守,成为一名称职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