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车企纷纷布局,固态电池是噱头还是黑科技?

汽车技术平台说 2024-04-09 03:49:12

固态电池,再一次站到了台前。

· 上汽集团表态其固态电池和相关车型将于2025年量产,其电池包上的创新设计已实现动力电池系统“零热失控”。· 丰田下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推出,2027年在雷克萨斯新车中装备,充电10分钟,续航接近1500公里。

国内外企业固态电池进展及布局情况

随着电动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安全性变成一个核心要素。固态电池是解决安全性和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和技术,当前各国企业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加注研发固态电池。

目前,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固态电解质。布局的固态电池企业分为三大类,一类为创业型企业,如QuantumScape、SolidPower、辉能等;一类为电池企业,如CATL、三星SDI等,一类为车企,如丰田、本田等。

那么,国内外各大企业对于固态电池的进展及布局情况是如何?我们梳理一下相关进展及布局情况,以供查阅。

制表:ATC汽车技术会议 资料来源:新材料在线

制表:ATC汽车技术会议 资料来源:新材料在线

企业选择的技术体系也不相同,Bollore、IMEC选择固态聚合物;TDK(MLCC)、辉能选择氧化物体系;QuantumScape兼顾三大技术体系;CATL则选择硫化物体系。但是,整体来看,全球范围对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预计至少在2025年以后。

什么是固态电池?与锂电池的区别?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宣称自己掌握了固态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它有什么优势?

固态电池即是使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锂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主材组成,起到输送离子、传导电流的作用。但液态电解质中,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高腐蚀性,同时抗氧化性较差、无法解决锂枝晶问题,因此存在热失控风险,也限制了高电压正极、锂金属负极等高能量材料的使用。固态电池则是将电解液,部分或全部替换成固态电解质。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是现有材料体系长期潜在技术方向。

按照电池中液态电解质的含量差异,固态电池可分为全固态、准固态、半固态三类。其中,全固态电池不含任何液态电解质、准固态电池液态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5%、半固态电池液态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10%。

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电池对比

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只有一个区别:电解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电解质是根本区别,有液体电解质就不算固态电池。”国内一家居于领先位置的电池研究项目负责人介绍,两者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摇椅理论。

不过在他看来,两者有诸多不同。比如虽然传递能量的机制相同,但传递能量的物质不同;两者本质结构相同,但微观层面相差太远,液态电池每个结构浸润液态,结构追求疏松,而固态电池强调致密性,又脆又硬。

当前主流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一般在150-210Wh/kg左右,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但均已接近电池电化学体系上限,达到能量密度的天花板,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做得更高,理论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液态锂电池的2-5倍,极大提高电池续航性能。

由于采用了固态电解质,提升了锂电池的循环次数,延长了使用寿命。还有,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能够突破目前液态锂电池的上限,300到400Wh/kg是基本下限。

优势明显的同时,固态锂离子电池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也不少。

固态电池量产有多难

固态电池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目前,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还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材料选择:固态电解质的材料种类很多,包括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磷酸盐等,但每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例如,硫化物具有高离子导电率和低制造温度,但也容易受水分和空气的影响而降解;氧化物则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功率密度,但也需要高温烧结和高压压制,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电极界面:固态电解质与固体电极之间的界面是影响固态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固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会导致内阻增加、锂离子传输受阻、容量损失等问题。因此,需要优化界面结构和材料,提高界面的亲和性和导电性。

成型工艺:固态电池的成型工艺包括烧结、压制、涂覆等步骤,需要控制好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保证电池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型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避免出现裂纹、空隙等缺陷。

封装技术:固态电池的封装技术要求比液态电池更高,因为固态电池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例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对水分和空气非常敏感,需要使用特殊的封装材料和设备,保证电池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以上问题都给固态电池的制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成本。据估计,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是锂离子电池的10倍以上。虽然丰田公司声称已经简化了生产过程,并将成本降低了一半,但这仍然不足以与锂离子电池竞争。

最致命的例子便是美国电动汽车公司Fisker

2017年,Fisker发布一项固态锂电池专利:充电1分钟,续航800公里。这在当时确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创始人Henrik Fisker当时信心满满,预估固态锂电池2023年量产,价格也会比液态锂离子电池便宜三分之二。

但是,随后的两年,公司宣称的搭载固态电池的跑车迟迟未能下线,公司只能推出液态电池电动车搪塞闯关。2021年,Henrik Fisker无奈承认:他们已彻底放弃固态电池计划。

“这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当你觉得已经完成了90%,几乎达到目标时,然后你意识到剩下的10%比前面的90%困难得多。”Henrik Fisker说,“我们完全放弃了固态电池,因为真的无法落地。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量产,固态电池至少还需要7年。”

总结

尽管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未来锂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就现阶段来说,技术和成本仍然严重制约了固态电池的推广和普及。

眼下固态电池仍处于研发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存在固-固界面接触不稳定影响性能发挥、固体电解质导电率差、采用锂金属易发生枝晶生长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不仅如此,全固态体系的电解质材料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技术尚未成熟,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

0 阅读:0

汽车技术平台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