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竞争转向广告投放?
科技旋涡编辑部
不久前,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轰动科技界,不仅登顶苹果中、美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榜首,还获得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隐约间甚至超越行业老大哥OpenAI。
而这也让OpenAI感受到不小的危机,甚至开始走营销的“捷径”。近日OpenAI以 60 秒的广告首次亮相超级碗(全国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这则广告上半年的投放成本约为 1400 万美元。
以往靠口碑和实力竞争的方式一去不复返,广撒网式营销才是获取用户的绝佳路径?
OpenAI 首次亮相超级碗,为了应对DeepSeek?
OpenAI 的这则广告以独特的点画法动画风格追溯了人类的技术发展,将抽象的点转化为标志性的进步图像——从火焰和车轮等早期工具到 DNA 测序和太空探索等现代突破。它以现代人工智能应用为高潮,展示了 ChatGPT 处理起草商业计划和语言辅导等日常任务。
这则广告由新任首席营销官凯特·鲁奇 (Kate Rouch) 制作,值得注意的是,该广告刻意避免提及 AGI 或超级智能,相反,它专注于实际应用。凯特·鲁奇表示:“我们希望这条信息能与观看超级碗的观众产生共鸣,其中包括数千万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的人。”他指出,应该有大约 1.3 亿人观看了该广告。
另外,更有趣的是这则动画广告并非由 Sora制作而成,反而是完全是由人类艺术家创作的,只不过在构思过程中使用了 OpenAI 的文本转视频AI 工具Sora 来快速制作原型并探索不同的相机处理方式。凯特·鲁奇表示:“这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庆祝,也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但实际上,不少人猜测是因为谷歌曾经翻车的AI广告让 OpenAI不得不谨慎的选择是否继续“头铁”。
OpenAI 之所以选择投放广告,显然是因为看到了DeepSeek的崛起有些慌了,同时这场吸引美国人关注的黄金时段宣传旨在帮助这家初创公司实现今年116 亿美元的预期收入。
而除了OpenAI开启营销手段外,国内也有一家AI大模型厂商选择以营销方式获取用户。
周鸿祎拍短剧、送车,全是为了纳米AI?
众所周知,一直研究网红经济的周鸿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家产品进行宣传。车展爬上车顶、990万拍卖豪车是为了给哪吒汽车做宣传,而近期的拍摄短剧、抽奖送车则是为了宣传360旗下的纳米AI搜索。
周鸿祎首发短剧处女作《重燃人生之隐世黑客》虽然比起一般短剧集数更短,但该有的反转、炸裂剧情却一点不少。短剧中,男女主的创业项目叫纳米搜索,视频中也出现了大量纳米搜索APP的使用画面。可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用短剧的方式宣传360的纳米搜索APP。
据九派新闻报道,周鸿祎曾透露道,自己目前拍摄的短剧效果还不错,花了10万块钱拍了16集,已经播放了4000多万次,“比上电视台传播的效果都要好”。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内容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而2024年电影票房为425.02亿元,“短剧有望超越电影”成为2024年影视领域的大事件。
2024年618,百多邦冠名的《我和女儿坐同桌》播放量高达7.4亿次;天猫独家冠名的《对你才不止喜欢》播放量高达3.4亿次;京东独家冠名的《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播放量也高达2.9亿次。
类似周鸿祎这种偏向“品牌定制剧”的短剧,具有成本低、曝光量高、易分享、转化快的优势,并且制作精良的定制剧也有可能成为爆款,再加之周鸿祎自身名气,甚至参与拍摄出镜的噱头,显然是一种十分高效的宣传方式。
而除去短剧外,周鸿祎又找到了另一个绝佳的宣传方式,那就是抽奖送车,还是100辆国产新能源。只不过,有关如何参与抽奖以及相关规则需要去纳米搜索进行查询。这意味着,下载并注册使用纳米AI搜索成为了参与抽车的前置条件。
此前,明星黄子韬宣布送车后,一天涨粉近五百万,并且在抖音2024年度涨粉榜TOP50中一跃成为第二名的存在,涨粉量超2700万。周鸿祎送车的手段,看重的自然不是涨粉量,而是能够引起的关注度,借助此宣传纳米AI搜索,相比效果绝佳。
大模型也怕“酒香巷子深”?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大模型在营销宣传以及广告投放上,就已经铆足了劲。
据财经天下WEEKLY报道,AppGrowning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3月开始,Kimi几乎每个月的广告投放都达上千万元。10月,Kimi的广告投放金额达到2.2亿元。彼时,Kimi还曾因“20天烧钱1个亿”登上热搜,而这也为其带来不小的访问量。
另一个广告投放大户是豆包,据Tech星球报道,仅仅在抖音上,豆包高峰期每天的投放就有60万。AppGrowning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6月豆包的投放达到了1.4亿元,相当于每天光投放就要花掉467万元。
除去线上渠道,线下同样是大模型的广告阵地。比如在地铁1号线的AI助手智谱清言,在机场出现的豆包。
大模型厂商们大手笔进行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去年以来,推理成本被大幅压下来了,这是行业发起商业化探索的积极信号。随着“应用潮”深入人心,来自不同大模型公司的从业者都表示“正在研究怎么做用户裂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更是在去年WAIC大会的论坛上直言, “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更是一句话点出了真相,“ToB市场有限”。
写在最后
在大模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强如OpenAI都感受到了威胁,不再一味的推陈出新,而是开启广告投放的新思路。技术的突破与产品的迭代固然重要,但如何让更多用户了解并使用这些前沿科技,已经成为各大厂商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课题。
未来,随着大模型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创新的营销方式涌现。但无论如何,技术和营销之间的平衡点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将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